嘗聞天竺〔2〕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藝文,往往蒙其影響。即翻爲華言之佛經中,亦隨在可見,明徐元太輯《喻林》〔3〕,頗加搜錄,然卷帙繁重,不易得之。佛藏〔4〕中經,以譬喻爲名者,亦可五六種,惟《百喻經》最有條貫。其書具名《百句譬喻經》;《出三藏記集》〔5〕雲,天竺僧伽斯那從《修多羅藏》〔6〕十二部經中鈔出譬喻,聚爲一部,凡一百事,爲新學者,撰說此經。蕭齊永明十年九月十日,中天竺法師求那毗地〔7〕出。以譬喻說法者,本經雲,“如阿伽陀葯〔8〕,樹葉而裹之,取葯塗毒竟,樹葉還棄之,戲笑如葉裹,實義在其中”也。王君品青〔9〕愛其設喻之妙,因除去教誡,獨留寓言;又緣經末有“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癡華鬘》竟”語,即據以回複原名,仍印爲兩卷。嘗稱百喻,而實缺二者,疑舉成數,或並以卷首之引,卷末之偈爲二事也。尊者造論,雖以正法爲心,譬故事于樹葉,而言必及法,反多拘牽,今則已無阿伽陀葯,更何得有葯裹,出離界域,內外洞然,智者所見,蓋不惟佛說正義而已矣。
中華民十五年五月十二日,魯迅。
〔1〕本篇最初印入王品青校點的《癡華鬘》一書,該書一九二六年六月由北新書局出版。
〔2〕天竺我古代對印度的稱呼。
〔3〕徐元太字汝賢,安徽宣城人,明嘉靖年間進士,官至刑部尚書。《喻林》,輯錄我古籍和佛經中寓言故事的類書,一二○卷,分十門,每門各分子目,凡五百八十余類。有明代萬曆乙卯(1615)刊本。
〔4〕佛藏漢譯佛教經典的總集名,通稱《大藏經》。藏經的編輯從南北朝時即開始,刊印最早始于宋開寶五年(972)的印雕佛經一藏,後曆朝均有刊刻。其中以譬喻爲集名的,除《百喻經》外,還有《大集譬喻王經》、《佛說譬喻經》、《阿育王譬喻經》、《法句譬喻經》、《雜譬喻經》等。
〔5〕《出三藏記集》南朝梁僧祐撰,十五卷。書中記載佛教經典經、律、論三藏的書目、序跋和各種譯文的異同。〔6〕僧伽斯那古印度的一個佛教法師。《修多羅藏》,即佛教著作“經”、“律”、“論”三藏之一的經藏。修多羅(sutra),梵語“經”的音譯。
〔7〕求那毗地僧伽斯那的弟子,《百喻經》最早的漢譯者。〔8〕阿伽陀葯梵語agada的音譯,意爲萬靈葯。〔9〕王品青(?—1927)河南濟源人,北京大學畢業,曾任北京孔德學校教師。
《集外集》《癡華簟誹饧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窮人》小引”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