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程子,重慶開過許多“畫展”。雖不懂繪事,我可是很喜歡看畫。最近,我看過關良,李平,趙望雲,與關山月四位畫家的作品。
對于四家的成就如何,我不敢亂加批評,因爲自己是外行。我只能說幾句類似“偶感”的話,以免自充內行之诮。這四家的作品,都是既非中畫,也非西洋畫。我管它們叫作新中
畫。由客觀的條件來說,畫西洋畫的本錢太大,不是一般窮藝術家們所能擔負得起的,故不能不實行節約,使用
貨。在心理上,大概是畫家們既沒法不承認
畫的價值,又不能閉著眼否認西洋畫的優秀。于是,大家都想調和,也就産生了新中
畫。中華民族是最善于調和的民族。
中人對自己過去的光榮是不肯輕易忘掉的。但是,他們也並不十分頑固。他們的魚翅海參固然是“只此一家”了,可是吃過西餐以後,也會自己作出番茄蝦仁來。茶是中
的好,但也不妨喝一杯頗似“焦三仙”的咖啡。他們的建築,文藝,音樂,戲劇,服裝,武器……都在改變。他們的自尊自傲使他們舍不得
去長衫,他們的並不頑固又使他們不反對換上西裝,而且調和一下便創出了中山裝。
明白這一點,便明白了中的新文化。猛一看起來,它未免有點亂七八糟,不成樣子。但是,請您放心,它必會慢慢把固有的與外來的東西細細揉弄,揉成個圓圓的珠子來。
這問題,不在乎應否把新舊中外揉在一塊,而在乎保留什麼舊的,采用什麼新的。這也就是中的文化人們日夜所思索的問題。假若他們能把莎士比亞與元曲揉到一
,也許成形爲不十分難看的東西。不幸,他們把小五義與偵探小說拉在一起,恐怕就要很糟心了。這,恐怕也就不僅是中
人自己的問題,而且是全世界的有心人都該分分心的吧?況且,在大戰結束時,不但是中
要改變,全世界也都要改變,中
不能獨自變好,世界也不能舍去中
而會變好。那麼,今日中
的一切變化,還是個有世界
的咧。
載一九四三年二月十九日《聯合畫報》(月刊)第十五期
《雜文集第十五卷》觀畫偶感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國內文人的團結----致郁達夫”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