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聲明,我不懂戲劇。假若我要說些關于戲劇的怎長怎短,那純粹是立在鄉下佬的地位來說蠢話。說的不對呢,並不算我跟頭了,可也用不著道歉,因爲戲劇本是演給民衆看的,誰看了誰就有發言權。
說實話,我不大懂現在戲劇中的表情。我這個鄉下佬總算是開過眼的,到過上海漢口等等大地方,也曾看見過中男女跳舞,而舞廳裏的小
太太們確是稍一生氣便練習深呼吸,似乎是運動著
房的大起大落;或沒的可說,便撇著朱
,一端肩膀……。這些,咱懂,因爲
眼看見過,可是,咱的鄉
們一輩子扛鋤下地,永沒開過眼,便絕對不明白這是啥路道。給他們講也是白費話。就是咱自己,雖然總算開過眼,也難免一邊看戲,一邊心中叨念:這是戲劇,洋事兒,理當如此。不過,我的老婆要是對我表演
房起落,或端肩膀,我就非揍她不可,雖然我並沒有揍老婆的劣行。
近來的抗戰小說上圖畫裏描畫的日本人,一舉一動自與中人不同。中
人民本是善良和平的,所以舉動表情就如此;日本軍人本是凶蠻好戰的,所以舉動表情就如彼。這不但爲善惡分明,黑白對比,而事實上也的確一民族有一民族的
態表情,不可相混。西洋人叫人,以食指輕鈎;中
人打招呼,五指齊動,名曰點手。中
人鞠躬比西洋人度數深,而日本人鞠躬又比中
人到家,幾乎是鞠躬盡瘁,若戲臺上的某一角
,先以食指鈎召,而後以手加膝鞠躬盡瘁,謂爲瘋病,誰曰不宜?
不錯,我們的演員有的到過西洋去受訓練,有的曾受過名人的傳授——所謂名人當然就是到過歐美留學的——所以一動手一擡腳都有准地方,能得一定的效果,決不是瞎胡鬧。一個點煙卷的姿式,據說,須練習那多少多少次!一個小舉動都是根據著西洋舞臺上幾百年的經驗而擺出來的,都有講究,有道理!可是,西洋事到底是西洋事。一對西洋新婚夫婦,若到中鄉間去度蜜月,接著腰,時時的啄吻,要不招得村間成群的小兒女向他們以手劃臉,而低喚“羞!羞!”才怪!不習見的舉動不但引不起同情,反易惹出誤會。臺上“小生”身穿漂亮洋服,橫起肘子來看手表,真是英朗豪俊,而不知者乃謂“這小子顯他有手表!”這一姿態,不錯,是想合乎倫敦與巴黎舞臺上的規矩,可惜擺在中
老百姓面前,適足引起反感,勞而無功。
自然,看慣就好了。可是在抗戰期間而慢慢使民衆熟識洋人或半洋人的擡手動腳,何其迂也。
再說,中人自有中
的動作姿態,即在太平年月,亦不必多此一招,非學外
人不可呀。(要形容一個高等華人,自當另作一說。)我們爲什麼不下些工夫,研究揣摩,把原有的姿態與表情作成“態彙”,從而一一的淘煉,使之配合劇情,強調所要引起的效果呢?即以吸煙而言,我准知洋車夫,中學生,中年婦女,與
漫的老詩人,各有各的方法與樣子;若一概以跳舞廳中闊少——頗似洋人——爲標准則謬矣。抄襲省事,揣摩費心,我可真願大家費點心,使中
話劇有中
的表情!
載一九三八年五月《彈花》第四期
《雜文集第十五卷》話劇中的表情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記寫-殘霧”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