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老舍>雜文集第十五卷>抗戰以來文藝發展的情形

《雜文集第十五卷》抗戰以來文藝發展的情形

老舍作品

  第一講文藝界之動態首先要聲明的是從今天起的四天講演,不是講學,而是報告文藝運動的實際情況。這個報告與學問無涉,不過是四年來我由參加文藝工作而得的一點材料,所以既不完美,也非學術研究,不值得重視。

  今天先講文藝界的人。

  九一八起,文藝界已有guo防文藝的提倡,故抗戰初起,文藝界就以筆爲工具,從事報效guo家的工作。此精神可謂繼承五四精神,寫家們于盡文藝的責任中,複承擔爲guo民的責任。

  二十七年三月二十七日文藝界組成了中華全guo文藝界抗敵協會,雖無了不得的成績,但卻爲曆史上的空前事迹。成立之後,因爲無磨擦,無沖突,所以到如今還能夠存在。這可以表現文藝作家內心的團結力量。到現在爲止,香港、昆明、貴陽、成都、桂林、韶關等地均已設置分會,都有相當好的成績。

  文協在另一方面可提出報告的是:絕對受政府的支配,補助。受政府的委托,做政府要做的事。如在武漢時,文協受政府委托爲民衆軍隊編寫許多讀物。到重慶後組織訪問團,到前線去考察,收集抗戰史料。政府予以補助及方便。去秋起,因爲物價高漲,一般寫家生活不易維持,政府又籌出獎助基金,請文藝界的同人爲委員,分給各需要補助的作家。同時又指定了幾個刊物增加稿費,文協的會刊爲其中之一;上海方面也有刊物受同樣待遇;因此運動,現在許多刊物,稿費已增到十元以上。社會上對文協亦漸漸信任。如今春獻金,文協會員發動賣字,結果獲得四千五百元,爲民衆團ti獻金最多者。武漢日報征求長篇小說,也委托文協負責評審。

  就文協本身言,所有的集會從未流會。集會費用均由私人負擔,所以經濟方面最爲清楚,因此一掃從前社會上“文人無行”“文人相輕”之诮。

  文人無行,或是指文人所注重者他人未必重視,他人所重視者,文人則未必重視,意見分歧,致生誤解。作家從抗戰以來,一矯以前閉門造車之態度,而確實的到軍民之間去觀察民衆士兵的生活。同時由于傳統的觀念,士兵民衆對文人特別尊重,因此作家得以實際ti驗民衆士兵的生活,明了士民實有抗拒敵人的力量。對抗戰局勢既有認識,故到現在並沒有多少作家作漢jian的。

  至于文人相輕,我覺得凡是有藝術天才的人都不免有如此感覺,但現在無此現象。現在寫詩,散文,小說,劇本的人都能夠常相接觸,互相討論,所以能有較好的作品産生。在重慶某一劇作者有了新作即邀請其他戲劇工作者作集ti的批評,而後再改正爲定本。所以我們見到的批評文字雖不多,可是批評並未死滅。這種態度如能保持下去,我相信批評工作能更有進步。

  文協中亦無派別,只要是寫家,不論新舊,有寫作成績的都可以入會。這在抗戰以前亦是不可解的事,那時候因爲政治認識不同,文藝的觀點不同,文人不能夠團結。現在,文協能夠集合了這麼多寫家,實在是抗戰以來相當偉大的成就。最能夠表現此種成就的就是會刊——《抗戰文藝》。會刊初爲三日刊,後改爲周刊,又改爲月刊,都是因爲印刷逐漸困難而起的變動。在這個刊物裏已有三百多寫家寫過文章,這也是罕有的現象。又因爲有文協,各地方也受了一種顯著的影響,就是全guo在今日只有一種抗戰,擁護政府的,支持抗日的文藝;在文協裏的人寫此種文藝,也不許在會外的寫不利于抗戰的文字。

  那麼,文協是不是也有缺點呢?有的。

  第一便是經費不足,會務不易發展。比如有許多寫家們現在不得不以寫作做爲副業,文協只好聽其自然,無法相助。對于愛好文藝青年們,文協亦多疏忽。有許多青年寄稿子給文協,要求代爲刪改,但文協沒有人可以給他們刪改。幸而現在重慶有一個青年寫作協會成立,可以使文協減少些愧疚。

  其次因爲人的關系,總會與分會的聯絡很不健全。分會的力量有的很大,因爲它與地方有密切的關系,能夠得到當地一些人的信任;有的則很微弱,而總會是愛莫能助。

  後方的作家因爲不能夠到前方收集材料,不易認識戰爭的真相。同時,沒有分會的地方的一般文藝工作者多半在軍隊裏,因爲軍隊需要文藝工作者。各軍隊中目前差不多均有劇團等組織,這是因軍士、軍官知識增高而起的自然現象。在前方,愈與後方遠隔,小的文藝戲劇團ti也愈活躍。這些人憑了一點熱情,追隨抗戰軍隊從事文藝工作,將來如有成就,亦必能更認識民衆及士兵生活,成就也必定是更爲偉大,但可惜他們得不到後方的幫助與鼓勵。

  文人與軍隊不能夠徹底相配備的現象還有很多。抗戰四年來,每一個軍隊均有些光榮的戰迹,都願將此戰迹傳給後來補充的士兵作爲教育士兵的教本,故均想招待文人爲之描寫記述。可是文人多不能到前方工作,與之配合。傷病兵讀物的缺乏,使他們不得不轉而讀《三guo志演義》一類的東西,也是憾事。

  前後方文藝運動不能夠溝通,也阻礙了文藝工作的發展。戰爭初期的劇作至今仍在各地上演,且無人指導,工作無多少進步。青年新聞記者,自抗戰後,多冒著危險,出入于戰地,從事新聞工作,一掃以前記者蒙混他人的惡習,故文協對于有成績的記者也承認之爲會員,不過這些人多在前方工作,很難時常交換知識與意見。

  還有值得提出的,是在上海的寫家們,他們的生活極苦,而且受敵人的壓迫,致生命的安全也不易保。可是,他們還照常的工作,依然産生了許多作品。他們因敵人就在身旁,所以委曲婉轉的寫,暗中仍含抗戰之意,在創作之外,他們也作文藝與文字等等的研究。這是極值得佩服的。

  末後,要談到的是研究工作。因爲文藝要抗戰,隨著也産生了許多文藝問題,非切實研究不可,而前後方的寫家都因爲無時間,無工具,無從研究起。需要研究的問題,不僅限于創作技巧,還有象詩的朗誦,文法語言,接受文學遺産等問題,且均非寫家自己可以解決的。所以目前慾求文藝運動有進步,寫家們必須對于各項問題有更清晰的認識,對于詩,散文,文學遺産仍須再加研究注意,寫家們也未嘗不想去研究,但因無工具,沒有時間,想去研究而心有余力不足。這便有待于在大學中作研究工作的去努力了。研究工作者能多提出報告,寫家們必熱誠的接受。作研究工作的幸勿謂埋頭于圖書中即抗戰文藝無關也。

  第二講抗戰以來文藝發展概況四年來文藝的主流是抗戰文藝,這是當然的,因爲文藝是社會的良心,作家也是一個公民,在抗戰時期,當然必須抗戰的。

  有些人誤認抗戰文藝,就是打仗的文藝,其實……

雜文集第十五卷抗戰以來文藝發展的情形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抗戰以來文藝發展的情形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