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雜文集第十五卷保衛武漢與文藝工作上一小節]拿出文字之美,而只能照貓畫虎的摸畫,粗枝大葉的述說;好象口已被塞緊而還勉強要唱歌那樣難過。可是,我並不爲這些別扭所灰心。我還繼續的作,深盼有人來“朗讀”——即使得不到歌唱與演出的機會。但是,可有一印幾百萬份的小冊子或刊物沒有呢?沒有!我知道我的力氣並沒白費,我遇到過讀了我的鼓詞與小曲的傷兵與難民。可是,這是些特殊的傷兵與難民,肯少吃半頓飯,而去買本刊物來念。他們得不到白贈的刊物。別人呢,那只好想念而念不到,束一束腰帶而去喂飽了眼是難能的事。在鄉下呢,我的東西根本去不了,書商的眼中沒有鄉下,而大部分的宣傳機關也似乎忽略了這一層。個人的苦惱,不算什麼;個人孤立無援,用十成力氣而無一成效果,就是英雄,也得氣短。
沒有確切的聯合,沒有通盤的計劃,沒有大量金錢的應用,遂使文藝者的工作只能東投一彈,西放一槍,得不到預期的功效。決不是,決不是,在這裏把毛病都推在別人身上。但是事實是事實,在抗戰期間,我們不應以相互原諒而誤了大事。給我們工作吧。我們是怎樣期待著盡我們的一點力量啊!我們沒法自己主持一切,當局不會給我們印幾十萬本書送到軍隊裏去,我們個人生活的困難不允許有集團的動作,在一塊兒工作的快樂並不使大家都不餓。
偉大的作品麼?在這偉大的時代裏,每一個兵挂了彩,每一個窮人獻上他的一頓飯錢,都是偉大的作品!面向著“抗戰第一”這四個字,盡力的便偉大。我們文藝者之中,有的一字未寫而在前方喪了命,有的一語不發而辛苦的爲軍民服務。無弦的琴也照樣偉大,假若琴者的心中有愛民族的熱誠的音樂。我們還能拿筆的,誰曾偷懶過呢?我們力量的渺小,阻製不住我們心情的崇高與偉大。手榴彈只能炸開那麼小小的一塊地方,而扔出去的時候,它是對准著全部敵軍,而想到最後勝利的。這偉大。這點謙卑的偉大是勝利的基礎。立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不幻想在三天之內寫成一部《戰爭與和平》而願打今天這仗,直到最後勝利來到。這比五四的傷感與北伐的
漫更樸實確切,這是與軍民手拉手的奔赴前方。這將奠定了比五四與北伐兩時期更結實更純真的文藝。這文藝在目前就成爲軍民必需的精神食糧,這文藝也將自成一格,漸進而爲真正的民族之聲,爲全人類呼喚著和平與自由,並報告了爭取和平與自由的經驗與方法。
這種虔誠,我希望,能使我們在保衛大武漢的事事中,得到我們的渺小的偉大的實現。我們願作機器中的一個齒輪,我們盼望機油也流灌到這個齒輪上,使它活動起來。
文協的曆史,只有短短的三個月。這三個月中,會中得到不少幫助:政府的愛護指導,各救亡機關的輔助合作,都使我們感激。我們自己呢,也就抱著無無派的精神,同力協作的誠心,盡力于政府社會和各團
間委托給我們的工作。在表面上看來,這真近乎精誠團結,一致抗日了;可是作得並不夠,還差得多。我們自己所要作的集
創作,因爲會員們的窮困與會中經費的窘迫,還沒法下手。我們想編的叢書,因印刷發行種種的不便利而停頓。我們已寫成的那些宣傳文字還未能大量的印行。各地方的分會因立案之不易,還未能馬上都組織起來。總而言之,我們的力量絕不能克服一切實際的困難。我們的利器是筆,可是要結成筆陣,就非另有外援不可;盡管我們自己排列得很齊整,若沒有交通的工具,我們便只好擺陣給自己瞧,永遠寸步難行。即使說我們可以徒步前進,好,我們也還需要我們自己設備不起的印刷機器與其他的必需品。我們必須充實自己,不錯,但是沒有米總難燒成了飯的。
我們一點也不是發牢騒,反之,我們很感激政府與其他方面曾給了我們不少鼓勵與助援。我們著急的是這還不夠,外界的助援不夠,我們自己的工作不夠。缺了文藝這一部門,在全面抗戰上便陷著一角;而在當前任何一角也是不當任其陷落的。我們是爲這個而焦急。在平日,我們自己可以閉戶著作,憑我們自己的本事如何,而獲得毀譽。那幾乎完全仗著我們自己。在抗戰期間,我們不能專憑自己的高興,去決定我們的行動,我們必須與別人邁齊了腳步,朝著太陽旗進攻。這樣,把我們關在屋裏,我們便無能爲矣。這並不是說,到了大難臨頭,我們便沒了辦法,手足失措。不,絕不是!一個士兵去上陣,他不能自備槍枝,獨自行動,他是拿著家所交給他的家夥與命令而去犧牲自己的肉。我們也如是。我們願把心血獻給
家,所以我們願接受命令,更希望得到原不屬于我們自己的那種種便利。
我們盼這不是奢望,切盼我們能在保衛大武漢的工作中分得我們的責任。我們自己的努力是最要緊的。同志們,我相信大家是會攜手同行,共同負起救亡圖存的責任的。
載一九三八年七月九日《抗戰文藝》第十二期
……《雜文集第十五卷》保衛武漢與文藝工作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北京俗曲百種摘韻序一”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