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九日在年會上的報告全文藝界抗敵協會這組織,正和別的民衆抗敵團
一樣,至少要表現:(一)同志們的精誠團結,和(二)對于抗戰建
的工作竭盡心力。團結出于熱誠,熱誠産生工作,工作才是真實的力量,真實的表現。
可是,事實上,在這由團結到表現工作的過程中,並不事事都得心應手;有十分的熱心,也許只作出一分的事來;心與手之間往往積放著許多難以克服的客觀的困難,使應透達到工作上的精力中途銷散,而成績與期望,就相去甚遠了。
最顯然的,是爲表現團結而設立的定形組織。有了組織,才能活動,不錯,可是有了組織,也就很容易爲“等因奉此”那些瑣碎而白耗費了許多精力。這自然不是文協特有的累贅,但我們也必須指出:我們的確因爲這些累贅的存在而往往忙得費力不討好。這也就是說:我們都應注意;(一)理事會有一部分精力是消耗在辦公上;因此,(二)會中的工作必須由大家分擔起來;否則(三)把事情全交給理事會的時候,也就是一個組織衰落的時候,別的團如是,文協也如是。
同志們,自去年三月二十七日,我們團結起來,直到今天,我們敢說我們的團結是一天堅似一天;我們很可以自傲。可是,若要檢討一下我們的工作,我們就不能不覺得慚愧。是的,我們的確作了事,象會刊上各部所報告的那些,但那足以滿足誰呢?這並不是說,會員們有意的把一切交給了理事會,而躲在了一旁。不,那絕不是實話!大家都熱心,都願幫忙,不過因爲種種客觀的條件而聯絡的不夠,遂不由的使理事會負擔太重,而工作上也就不易盡量的推動。在今天我們提出這一點來,並不是爲理事會請求原諒,或對任何人有所指摘,而是說我們極應設法加強我們的聯絡。過去,我們團結得很好,是件事實;明天,我們能團結得更好,也不難爲事實,只要我們肯多留意聯絡這一問題。團結是精神,我們都有這精神;聯絡是方法,我們缺少這方法。有了聯絡的好方法,我們才能以更大的力量更多的工作表現團結的精神。
在上面所指出的缺點而外,我們再作爲隨便舉例的,提出一兩事實上的困難來:(一)在成立大會開過後,會中的經費尚無著落。憑熱心是換不來任何東西的。我們去請求補助、借款、收會費,但收入並不甚多。因此,我們象貧家的主婦似的,量入爲出,只能撿擇最要緊的先辦一些,而不得已把完整的計劃放在一旁。(二)在去年七月間奉命疏散,離開武漢,遷來重慶的時候,朋友們各自東西,只由幾位負責人搬著會中的幾只竹箱,擠進了這山城。會務幾乎完全停頓了兩個月;我們重大的損失,卻無法補救。夠了!我們還有許多這樣難以克服的困難,可是我們不願再多敘說。我們只須說出,克服困難須要全同人的力量。理事會所要肯定的,一定是以全會的力量的大小爲准。同志們,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困難,可是我們必須于千辛萬苦中拿出更大的力量來支持我們的團結。
我們也有好。但這些好
是應當有的。我們的經費永遠不花在通常的報銷時使我們紅臉的事上,我們連信封信紙都能不印就不印。我們會中用人很少,有事都由大家奔走。這類的事我們不願都報告,我們理應如此。連在開年會的時候提出這一點來,多半也還是請求大家查賬並監督會務的意思,而不是要將功抵罪的要求原諒。
把各部的事務分著來檢討一下,也許是更有意義的。以總務部來說:我們的職員實在太少。自然,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分設專人,司理庶務會計文書各事,象個什麼機關似的。可是,我們只有一位拿點津貼的幹事,兼管各項事務,實覺太苦太忙。對今天來說,我們的人不夠用,對明日說,理事每年改選,我們理當有夠用的職員,繼續辦理會務,換理事而不換職員,老有熟手在辦公,才算合理。總務部的人已不夠用,而各部又沒有專任幹事,于是總務部的幹事在各部交來工作而外,還須幫著出版部校對印稿,代研究部保管圖書……一天到晚沒有空閑。我們當然願意工作緊張,可是我們也必須給幹事一些空閑,即使不爲休息,也當給他留出工夫作會務日記,登記貼存各項文函,及其他該隨時整理的事情。
我們的款項,是一收到便交存銀行的,銀行的存折不啻是我們的總賬簿。可是我們還當設法把存折交與專人收管,不便在總務部負責人手裏,以便入款提款都有監視。在金錢上,我們最好是信任手續與監督。
由上述的事實,我們看出來,最合理的辦法是各部聯合辦公。每部都有位拿津貼的幹事,都住在會內,按時辦公,既可以免去理事們因無暇按時到會工作而會務停滯的弊病,又可以減少總務部幹事兼顧各部事務的繁雜與勞苦。不過,以現在會中的經濟情形來說,這是作不到的。次好的辦法是給總務部添人,可是我們每月的收入太少,也不易實行。至于理事們每日到會辦公,我們曾經試行過,因爲各人都有各人的職業,實在找不出合適的時間常常一齊到會裏來。我們希望下屆的理事會能有所決定,務使我們下年的工作分配比今年的更合理化,工作效率更能增高。
再說出版部。會刊的繼續出版是最重要的事。足以自慰的是這一年中沒有中斷過;就是我們由武漢遷來重慶的時節,仍然設法繼續刊行。在內容上,我們敢說它是在抗戰中文藝刊物裏最整齊嚴肅的。從投稿人方面說:它更是空前的,在三卷之中,它得二百多人的文字。前方服務的,後方工作的,同志們,都熱心投稿,而且十之七八是不要稿費的。假若在別的方面,我們因散四方,很難集中力量去工作,這個刊物可是充分的表現出我們的團結與合作。會刊是我們的旗幟,是我們的喉
。現在,我們敢說,全
的文藝工作者都尊敬這旗幟,都願借它發出救亡抗戰的呼聲。我們還沒有看見過,象這樣一個小小的刊物會得到這麼多與這麼熱烈的關切與愛護的。在戰區服務的朋友們,每逢移動一下,必馬上來信報告,以便繼續接到會刊。是的,這是會刊,會是大家的,會刊也是大家的;就是會刊上只管些會務報告與朋友們的消息,大家也願意看。團結産生了彼此的互相關切。在這小小的刊物,大家不但只看朋友們的文字,也由文章中見到朋友們的音容言語,足以略釋遠懷,得到些安慰。這樣的一個刊物,全
文藝界同人的一個刊物,無疑的是在抗戰文藝上有著很大的影響。在開封未撤守的時候,它能在那古城裏銷到四百份。
既提到他的影響,我們便不能不指出它的缺點,以期改進,增進它對抗戰宣傳的力量……
雜文集第十五卷一年來文協會務的檢討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