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過南京部隊某部戰士業余小話劇隊演出的《一百個放心》等三出小話劇。劇本好,演的好,看了還想再看!
感謝電影工作者把這三出優秀小戲拍製成了影片,滿足了多少多少觀衆想再看的願望!我看到這部影片,如好友重逢,喜悅難以形容!我也想象得到,沒有看過那三出好戲的,一定會非常高興,能在銀幕前和它們見面。
在我去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可有點不放心:首先是,這三出小戲在舞臺上原是人物少,布景道具都極簡單,道具不足之則用戲曲中虛擬的手法補充上去——《燒煤問題》裏既無真爐竈,也不真炒蘿蔔;而以桌代竈,以手式表示烹炒。這樣,此種小戲才能夠輕裝就道,深入連隊,雲崖海島,到
能演,盡到爲工農兵服務的重任。我很擔心,是不是拍製影片的時候,強調電影的特點,力求真實,不單竈須真竈,而且油瓶醋罐一應俱全,並真炒一大鍋蘿蔔?若果如此,就必破壞了一些原來的樸素而可愛的表演風格,並且會使這種演出所含有的“烏蘭牧騎”精神受到損失。這個損失可不小!
這點擔心是多余的。電影工作同志們早已看到這個問題,並熱愛原著,使之不受絲毫損失。這種看到新事物即熱愛新事物的精神,值得欽佩!是呀,三出小戲的特點之一就是打破了一些話劇的老框框,嘗試了一些新演技、新措施,以期把話劇能夠送到任何地方去,天可爲幕,地可作臺,爲廣大人民服務。這種小戲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們是文化革命運動的産物。這一點萬不可忽略,忽略了它,便會把打破了的框框又修補起來,也就使創造與革新落了空,白費了心血!
拍製這部影片的同志們沒有忽略了上述的那一點。可是,他們若是只知忠實于原著,戲怎演,他們怎拍,豈不又成了死板板的舞臺紀錄片麼?不是這樣!他們真費了心思,想出了好主意。他們把三出內容各異的小戲用一條線兒穿了起來。這條線便是演劇小組同志們在戲前戲後如何活動。這個主意想的妙!只是一些簡潔的渲染,影片可就活了,通玲珑,生動舒展。這就是說,演劇小組如何登山涉
,送戲上門;如何吃苦耐勞,全心服務,也都描畫出來了。觀衆既能看到那三出可愛的小戲,又能看到可愛的戰士演員們在舞臺外面的辛苦勞動。這真是一舉兩得:戲感動人,演員的忘我勞動也感動人。這才真是恰當地運用了電影的特長,該不更動的決不更動,該增加的適當增加。這部片子也就應當稱爲文化革命的産兒。
在看到這部電影之前,我還另有點不放心:拍製影片時,也許不用原班演員,都換上電影演員吧?我沒有一點看不起專業電影演員的意思。我是切盼在銀幕上看到會演戲的戰士們。這個事實的本身就值得稱頌宣傳。他們文武雙全,既是全身硬功夫的戰士,又會寫戲演戲。只有在新中才能培養出這樣的新型戰士。我們都以有這樣的戰士而自豪!他們吃大苦耐大勞,連爬山渡海還都抓緊時間學習毛主席著作,或編臺詞兒。大家,特別是文藝工作者,都該向他們學習。誰不盼望能在銀幕上看到這些好戰士好演員呢?真的,誰一看到他們,誰就會立刻精神煥發,歡欣鼓舞!
這點不放心又是多余的。銀幕上出現的正是原班演員,並沒有換人,看起來倍加切!而且連合唱隊也由戰士們組成!于此,我仿佛聽到了電影導演在熱情呼喚:來吧,聽聽我們文化革命中的戰士歌聲吧!
從演技上看,我覺得戰士們並不是在演戲,而是在過著嚴肅而活潑的部隊生活,而且越看越愛這種生活。因此,誰看了電影,誰都會有一百個放心!不,不但放心,而且受到鼓舞,受到教育。用原班演員來拍製此片實在是個高明的決定!戰士與民兵看見這部電影會感到極其切,廣大人民看見也會格外高興,就是文藝工作者,特別是話劇與電影演員,也必會由觀摩而獲得不少啓發。戰士們的不事雕琢的演技,很容易看出,是來自部隊生活。生活充實,自信心高,乃能不勞修飾而自中規矩。專業演員要演好工農兵,除了深入生活,與工農兵打成一片,恐無更好的途徑。這部電影在演技上的成功,有力地說明了此理。我們知識分子,因爲有點文化,事事總愛引經據典。于是,框框甚多,不敢革新。事實上,引經據典不過是吃現成飯,不肯獨出心裁,從事革命。這部電影的拍法不是由圖書館找出來的,既不引經,也不據典,而是大膽地面向新事物,宣傳新事物,真是難能可貴!
是的,這部電影通爽朗、幹淨,既不冗長,又不賣弄花招兒,看著非常舒服。就是戲外渲染之筆,也都力求樸素簡明,與三出小戲的風格一致,是爲突出三出小戲,而不是爲場面熱鬧。這是符合多快好省的原則拍成的影片,我切盼能夠多看到幾部這樣的影片!謹向參加拍製此片的戰士們和電影工作者們致敬致賀!
載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十五日《電影藝術》(雙月刊)第六期
《雜文集第十六卷》銀幕上的《一百個放心》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有關《西望長安》的兩封信”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