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的成功是兩方面的:改編的成功,和營業的成功。改編成功,因爲它盡到了將古比今的教育責任——愛必要團結。營業成功,因爲它有叫座的能力——譚富英和李少春領導的兩個劇團,無論在北京、天津、上海,還是沈陽,每一貼出此劇,必賣滿兒;而且能在一地連演十場,二十揚,上座不懈。
有這兩方面的成功,才是真成功。只顧教育,而不能賣座,藝人們的生活便受影響;反之,只顧營業,而缺乏教育
,又何必多此一舉去改戲。
《將相和》成功的原因:(一)這出戲是由三段戲(每一段都自成單位)串到一的。那三段戲,《完璧歸趙》《渑池會》與《負荊請罪》,不單是大家所熟悉的,而且曾經被名演員唱紅過——《完璧歸趙》是已故劉鴻聲的,《將相和》(即請罪)是二十年前女名角恩曉
的拿手好戲。《渑池會》雖在近二十年來不大演出,可是大家還都記得“撲油鍋”那一場。這些好根底教今天的將相和有了好人緣——京戲觀衆不厭煩聽老戲,只要唱得好。推陳出新是好辦法,此即一證。
(二)大概的說,《完璧歸趙》一段是唱工戲,《渑池會》和《請罪》是做工戲,三段合起來,便有唱有做,不單調;況且改編了的此劇又加上開打,就更火熾。有人批評:在此劇中,老將廉頗不應起打。京戲中的大將們,按理說,爲保持大將風度,都不該耍槍弄刀;可是,若大將都不表現武工,有許多武戲可怎麼唱呢?“文武帶打”是觀衆們所喜的,假若一定要只表現老將廉頗的智謀韬略,而不准他耍大刀,何不另寫一本話劇?批評京戲應從京戲的形式著眼,不應從別種形式說起。在舊戲裏,大將的武功與武工是分不開的。
(三)此戲的演出,沒有燈光布景。這說不定也足以教觀衆感到舒服;他們也許這麼想:戲是改了,可看起來還像京戲。在此戲中,京戲的唱、做、念、打,都應有盡有,看著順眼,痛快;不像有些改編的舊戲,角在許多塊布幕中擠出擠進,怪蹩扭。
(四)好多舊戲的一個大毛病是寫得粗枝大葉。可是,假若技巧弄得好,這粗枝大葉卻能産生很明顯的效果。趙雲勇敢,爲什麼?因爲他獨自在長板坡千軍萬馬裏七出七入。這七出七入並沒有什麼細膩的描寫,而只是勇猛開打。結果呢,觀衆們看了大打特打之後,的確明白了趙雲真是膽大包身。假若我們在每一場開打之前,教趙雲有一段獨白,說出他的心理,像《哈孟雷特》那樣,恐怕倒失去了效果。《將相和》用的都是老技巧,因此,有些地方它也難免粗枝大葉。我們可以找出它的許多漏洞和不妥當的地方。但是,我們要問:這出戲,雖然有粗簡的地方,到底得到預期的效果沒有?回答是肯定的。盡管是專去聽唱或看開打的人,看完了也會受感動,得到思想教育。舊戲的技巧往往限製住劇作者,教他沒法不用粗線條的寫法。可是,假若他真懂技巧,他就會利用這個辦法,使角的
格很明顯,用幾個突出的動作,得到明確的效果。在今天,我們批評改編過的戲,須注意戲的總效果,而不當太細膩地逐一推敲細節。每一細節都入情盡理,合于曆史,當然很好,可是那些細節是否都能用舊戲技巧表現得出呢?多添冗長的道白,詳述一切,不是好辦法。因此,我說:《將相和》的好
是雖略嫌粗略而得到了效果,它也就是好戲。粗而有力就好,細而羅嗦不行。
京戲的觀衆注重唱、做、念、打。他們不花錢去聽演說。《將相和》能在這四項上滿足他們,所以它能叫座。在全劇中,這四項又支配得很勻妥,所以觀衆就看完全劇才走。能勻妥地支配唱、做、念、打,戲就完整,無零碎雜亂之弊。京戲怕零碎,怕雜亂。有人批評:秦王的戲不夠,廉頗的戰略沒交代……我不以爲然。這出戲是在盡量保留舊本子所有的東西的宗旨下,設法使文武同心、共禦強敵的思想教育特別顯明。它既沿襲舊本子的技巧,就不能把所有的角都從新寫過,而且也無須把每個角
的生活各方面都顧到——那不是寫戲或改戲,而是寫曆史。我們在今天不能苛求演義戲真變成爲曆史戲,我們的條件還不夠。(舊戲中的曆史戲,實在很少是嚴格遵照史書寫成的,所以我管它們叫作演義戲。)那麼,假使我們非給秦王添戲不可,非把劇中人每一行動都有詳細的說明不可,也非說明廉頗的戰略等等是什麼不可,我看哪,這出戲便須演三天三夜了。改戲須顧及藝人的能力、觀衆的要求、技巧的限度及思想教育,而不必一定要滿足曆史學家。(五)假若今天的社會還是解放前的社會,這出戲不會紅。現社會的觀衆要看有思想的戲劇,所以大家歡迎《將相和》。注意,我說的是有思想的“戲劇”,而不是別的東西;戲劇必含有娛樂
。這就是說人們要從悅耳的歌唱、鮮明的行頭、熟練的武工、精彩的作派等等中接受思想教育。《將相和》有唱有念有做有打,也還有思想教育,所以它成了功。當然,這並不是說,《將相和》已經是完美無疵。不,它還有許多缺點。可是,盡管它有缺點,它還是今天最成功的一出戲,因爲它知道怎樣保存與尊重京戲原有的技巧,從而利用這些技巧去宣傳思想教育。它知道怎樣不
離群衆。
(六)《將相和》的演出是就著演員的長而各有增減的,譚富英與李少壽所演的不完全相同,裘盛戎與袁世海所演的也不完全相同。結果是各展所長,異趣同歸。這是因爲編劇者與導演者切實地與藝人合作,乃能“大家想來”,靈活運用。正因爲劇本有粗枝大葉之
,就有了彈
,能使藝人就自己的所長,有所去取。這是個好辦法。
(七)《將相和》的演出,因爲有劇本,有導演,所以很嚴肅,連醜角也不隨意開玩笑,配角也賣力氣。因此,雖然它沿用三段老戲,而能使觀衆耳目一新。
上述七事,都是“捧”,而沒指摘毛病,因爲我知道一出戲的成功實在太不容易,所以甯願多表揚,給編劇者,導演者與演員以鼓勵,而不便吹毛求疵,使他們掃興。
載一九五一年一月《文藝報》第二卷第七期
《雜文集第十六卷》談《將相和》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談《林則徐》”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