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老舍>雜文集第十六卷>學習民間文藝

《雜文集第十六卷》學習民間文藝

老舍作品

  爲迎接中央文化部舉辦的第一屆全guo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我寫這篇小文,一方面對由各地來京參加會演的同志們表示熱烈的歡迎,一方面也希望文藝工作者更多注意學習民間文藝,更多參加戲曲改革工作。

  主要地我要說,我們對民間文藝應取的態度。

  雖然說,在過去的幾年裏,特別是全guo文藝界整風學習以後,民間文藝已受到文藝工作者的重視;可是容或還有一些文藝工作者和一些學習文學、音樂、或美術的人們並不重視它。這不是我個人的臆斷;因爲假若這現象並不存在,我們的戲曲改革工作到現在就一定會已經有了更多的人參加和得到更好的成績;在文學藝術創作上,具有民族風格的作品也必已經相當的多,相當的好了。

  爲什麼還有人不大關心民間文藝呢?我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在他們心中,一想到民間文藝,也就想到“普及”的問題,而他們的志願是要作“提高”的工作的。他們是把“普及”與“提高”一刀兩斷,劃清了界限的。這麼一來,他們以爲“普及”的工作有幾個人照應著就夠了,他們自己須養精蓄銳地埋頭搞“提高”。假若他們是搞文學的,他們就不看客觀的需要,而主觀地預備寫出長篇巨製,像百萬言的小說或史詩。假若他們是搞音樂的,他們就不管社會上實際的音樂活動,而希望自己成爲彈鋼琴或拉提琴的聖手,或寫出偉大的交響樂。他們有作“專家”的志願,因而打定主意:假若他們創造出的作品,一時還不能被群衆所接受、欣賞;他們就把作品藏起來,到二十年三十年後,等群衆的文化shui平提高了,再拿出來,公之同好。這,就手兒顯露出來他們不敢明言的一點心理——不大重視“普及”工作。他們要等待,等待二十年三十年。但是“等待”就是停止,就是孤立。這不對。毛主席明確地指示了我們:“要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據我的了解,我們將來的藝術傑作必是由今天的藝術活動中“生長”出來的,而不是今天按古方炮製,冷藏二十年的東西。今天,我們必須摯誠地給人民服務;我們幫助人民提高,人民也幫助我們提高,我們與人民一齊提高,就産生了新的優秀作品。這新的優秀作品不是貌似某某古典作品,而是地地道道的、前無古人的,新中guo的優秀著作。這種新的傑作是我們由今天起,陸續不斷地聯系群衆,配合政治任務,産生出來的。它不會忽然自天而降,也不會是在名山藏了一世紀的老古董。它是逐步地由普及而提高的結果,不是文藝工作者個人的一點技巧與一時的靈感的創造品。

  一旦我們把“普及”與“提高”分開來說,我們就很容易不看內容,而只從形式上判定文藝作品的高低。我知道,有某些文學家以爲快板與評劇什麼的是普及的,低等的。新詩和新歌劇什麼的是提高的,高等的。同樣的,有些搞音樂的以爲西洋古典音樂是高等的,中guo民間音樂是低等的。事實上,並不是那麼一回事。看吧,今天的快板與不少的評劇已不是解放前的老樣子了,它們已經提高了一步。怎麼提高了呢?它們已經有了新的思想內容。從前,快板是乞丐們求錢乞食的“順口溜”;現在,它已變成工農兵所喜愛,很銳利的宣傳武器。從前,評劇唱的是《馬寡婦開店》;今天,它唱《小二黑結婚》。我們沒有權利,不看思想內容,而專從形式上斷定快板與評劇是低等的作品。

  就是專從形式上說,快板與評劇的形式既是人民所喜愛的,也就是高等的。我們沒有權利說:評劇該收一收,換上西洋歌劇吧。況且新的內容,必然要求新的形式。因此,今天的快板與評劇,在形式上也已經有了變化。這種變化是漸變,雖然不完全與舊形式相同,可是並沒丟掉人民喜聞樂見的基本形式。人民喜歡評劇,一旦看見與評劇形式完全不同的“評劇”他們會掉頭而去的。

  快板與評劇等通俗文藝是直接拿到民衆中去受考驗的。人民,並不像閉戶鑽研古典文藝的人們所想象的那麼拙笨。反之,人民是有眼力的,而且毫不客氣。他們看見好東西就批准,看見不好的東西就批駁。這樣,今天的快板與評劇等等是在人民中生長發展著的,不像古典文藝那樣已經一成不變。我們若是抱定那些一成不變的老套子,死不放手,就無從解決今天的問題。

  今天我們應該關切的是人民滿意了現在的快板與評劇沒有。我們文藝工作者可不應該用自己的成見替人民決定什麼。顯然的,人民還不滿意今天的快板與評劇。從量上說,快板與評劇還很不夠用;農民迫切地要求反映互助合作運動的作品,店員們要求有內容的“五反”劇本,可是都不容易找到。從質上說,我們現有的通俗文藝作品還不夠高。在這情形下,文藝工作者就該努力去滿足人民的要求,創作出更多的更好的作品。假若我們不看人民的需要,而只憑自己的成見,從形式上斷定:新歌劇比京戲好,京戲比評劇好;所以我們應取法乎上,按照西洋歌劇的套數創作新《蝴蝶夫人》什麼的,不必關心京戲與評劇。這便是不切實際,隨便說話。按照西洋歌劇的形式寫出來的東西,假若還沒有今天我們的評劇的內容那麼好,思想那麼高,就是廢品!再說,采用了西洋歌劇的寫法,即使內容好,思想高,人民接受那個洋形式與否,也還是個問題!人民既需要文藝,就必定要求更好的文藝。這更好的文藝必是更足以滿足人民的願望與要求的,不是由我們出主意,強迫人民非接受不可的。所以,普及和提高必是緊緊相連的,不是一刀兩斷的。

  我們必須看清楚:今天的人民,在政治思想上,是突飛猛進的。這樣,人民就不但極迫切地需要文藝,而且迫切地需要更進一步的文藝。這就是爲什麼解放後的評劇不同于解放前的評劇,今年的評劇又不同于去年的評劇的原因。假若我們把人民的生活與思想看成爲靜止不動的,我們就大錯而特錯了。那麼一來,我們就容易想到:人民只喜愛評劇,而且喜愛一成不變的評劇。同時,我們也就容易想到:什麼時候人民不再愛評劇了,才能愛我們自己創造的高級玩藝兒。事實上,人民所喜愛的評劇是正在不斷地改進、發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照這樣改進、發展下去,三五年後或十年八年後的評劇必定會勝過了我們現在自以爲高得了不起的東西,我們自己的那點法寶反倒拿不出手來了。跟著人民一齊往前走的東西才有前途,才會提高;tuo離群衆的東西不過是“敝帚千金”而已。提高不提高是由人民的藝術生活如何而決定的。tuo離了人民,幻想提高,我們自己反倒會遠遠地落在人民的後邊。

  這就可以談到“突破形式”這一問題了。有人說:民間文藝的形式……

雜文集第十六卷學習民間文藝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學習民間文藝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