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傀儡戲
二月八,土地菩薩生日,街頭街尾,有得是戲!土地堂前頭,只要剩下來約兩丈寬窄的空地,鬧臺就可以打起來了。
這類木傀儡戲,與其說是爲娛樂土地一對老夫婦,不如說是爲逗全街的孩子歡心爲合式。別的功果,譬如說,單是用胡椒面也得三十斤的打大醮,捐錢時,大多都是論家中貧富爲多少的;惟有土地戲,卻由募捐首士清查你家小孩子多少。象我們家有五個姊的,雖然明知到並不會比對門張家多谷多米,但是錢,總捐得格外多。不捐,那是不行的。小孩子看戲不看戲可不問。但若是你家中孩子比別人兩倍多,出捐太少,在自己良心上說來,也不好意思。
戲雖在普通一般人家吃過早飯後才開場,很早很早,那個地方就會已爲不知誰個打掃得幹幹淨淨了。惟有“土地堂前豬屎多”,在平時,豬之類,愛在土地堂前卸它的糞便,幾乎是成了通例的,唱戲日,大家臨時就懂了公德心,知道妨礙了看戲是大家所抱怨的,于是,這一天,就把豬關禁起來了。你若高興,早早的站在自己門前,總可以見到戲箱子過去,押箱子的我們不要問就可以知道是“管班”。每一口箱子由兩個挑
的人擡著,箱子上有各樣好看的金紅漆花,有釘子,有金紙剪就“黃金萬兩”連連牽牽的吉利字,一把大牛尾鎖把一些木頭人物關閉著。呵,想象到那些花臉,旦角,尤其是愛做笑樣子的小醜,鼻子上一片白粉豆腐幹似的貼著,短短的胡子,……而它們,這時是一起睡在那一只大木箱子裏,將要做些什麼?真可念!我們又可以看到一批年老的伯娘婆婆,搬了凳子,預先去占坐位的。做生意的,如象本街光和的米豆腐擔子,包娘的酸蘿蔔籃子,也頗早的就去把地盤找就了。
飯吃了,一十六個大字,照例的每日功課,在一種毫不用心隨隨便便的舉動下,用淡淡的墨描到一張老連紙上後,所候的就是“過午”那三十枚製錢了。關于錢的用
,那是預先就得支配的。所有花費賬單大致如下:面(或餃子)一碗,十二文。
甘蔗一節,三文。
酸蘿蔔(或蒜苗),五文。
四喜的涼糕,四文。
老強母的膏粱甜酒,三文。
余三文作臨時費。
涼糕,同膏粱甜酒,母于出門時,總有三次以上囑咐不得買吃的,但倘若是並無其他相當代替東西時,這兩樣,仍然是不忍放棄的。有時可以把甘蔗錢移來買三顆大李子,吃了西瓜則不吃涼糕。倘若是剩錢,那又怎麼辦?錢一多,那就只好拿來放到那類投機事業上去碰了!向抽簽的去抽糖羅漢,有時運氣好,也得頗大的糖土地。又可以直接去換錢,去同人賭骰子,擲“三子侯”。錢用完時,人倦了,縱然戲正有趣,回家也是時候了。遇到看戲日,是日家中爲敬土地的緣故,菜必格外豐富。“土地怎不每月有一個生日呢?”用一種奇怪的眼睛瞅著桌上陳列的白煮母
,問
,
卻無反應。待到白煮
只剩下些腳掌肋巴骨時,戲臺邊又見到嘴邊還抹油的我們了。
在鎮筸,一個石頭鑲嵌就的圓城圈子裏住下來的人,是苗人占三分之一,外來遷入漢人占三分之二混合居住的。雖然多數苗子還住在城外,但風俗,質,是幾乎可以說已彼此同錫與鉛樣,融合成一鍋後,彼此都同化了。時間是一世紀以上,因此,近來有一類人,就是那類說來俨然象罵人似的,所謂“雜種”,就很多很多。起初由總兵營一帶,或更近貴州一帶苗鄉進到城中的,我們當然可以從他走路的步法上也看得出這是“老庚”,縱然就把
服全換。但要一個人,說出近來如吳家楊家這兩族人究竟是屬于哪一邊,這是不容易也是不可能的!若果“苗女兒都特別美”,這一個例可以通過,我們就只好說凡是吳家楊家女兒美的就是苗人了。但這不消說是一個笑話。或者他們兩家人,自己就無從認識他的祖宗。
苗人們勇敢,好鬥,樸質的行爲,到近來乃形成了本地少年人一種普遍的德。關于打架,少年人秉承了這種德
。每一天每一個晚間,除開落雨,每一條街上,都可以見到若幹不上十二歲的小孩,徒手或執械,在街中心相毆相撲。這是實地練習,這是一種預備,一種爲本街孩子光榮的預備!全街小孩子,恐怕是除非生了病,不在場的怕是無一個罷。他們把隊伍分成兩組,各由一較大的,較挨得起打的,頭上有了成績在孩子隊中出過風頭的,一個人在別
打了架回來爲本街掙了面子的,領率統轄。統轄的稱爲官,在前清,這人是道臺,是遊擊,到革命以後,城中有了團長旅長,于是他們銜頭也隨到改變了。我曾做過七回都督,六弟則做過民政長。都督的義務是爲兄弟夥湊錢備打架的南竹片;利益,則行動不怕別人欺侮,到
看戲有人護衛而已。
晚上,大家無事,正好集合到衙門口坪壩上一類較寬敞地方,練習打筋鬥,拿頂,倒轉手來走路。或者,把由自己刮削得光生生的南竹片子拿在手上,選對子出來,學苗子打堡子時那樣拼命。命固不必拼,但,互相攻擊,除開頭臉,心窩,“麻雀”,只在一些死肉上打下,可以煉磨成一個挨得起打的英雄好漢,那是事實罷。不願用家夥的,所謂“文勁”,仍可以由都督,選出兩隊相等的小傻子來,把手拉斜抱了別個的身,垂下屁,互相扭纏,同一條蛇樣,到某一個先跌到地上時爲止,又再換人。此類比賽,範圍有限,所以大家就把手牽成一個大圈兒,讓兩人在圈中來玩。都督一聲吆喝,兩個牛勁就使出了。倒下而不願再起的,算是敗了。敗者爲勝利的作一個揖,表示投降,另一場便又可以起頭。也有那類英雄,用腰帶綁其一手,以一手同人來鬥的,也有兩人與一人鬥的。總之,此種練習,以起疱爲止,流血也不過凶,不然,勝利者也覺沒趣,因爲沒一個同街的啼哭回家,則勝利者的光榮,早已全失去了。
這一街與另一街必得成仇,不然,孩子們便找不出實際顯示功夫的一天!遇到某街某弄,土地戲開場,他們就有得是樂了。先日相約下來,做個預備。行使通知的歸都督,由都督下令團長去各家報告。各人自預備下應用的軍器,這真是少不得的一件東西!固然,正式沖鋒上,有由各方首領各選人才,出面單獨角力用不著軍器的時候,但,終少不了!少了軍器,到說“各亮器械寬闊去”時,恐怕氣概就老不老早先餒下了。或是短短木棒,或是家中曬棉紗用的小竹筒,都可以。最好最正式的軍器是“南竹塊”。這東西,由一個小孩子打到另一小孩子身上時,任怎樣有力,也不會大傷。且拿南竹片可以藏到袖中,孩子們學藤牌時,又可以充砍刀用,所以家中也不會禁止。缺少……
入伍後我的小學教育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