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沈從文>非夢集>芷江縣的熊公館第2小節

《非夢集》芷江縣的熊公館

第2小節
沈從文作品

  [續非夢集芷江縣的熊公館上一小節]素心蘭茉莉盛開,全院子香氣清馥,沁人心脾,花雖盛開卻無人賞鑒,只間或有小丫頭來剪一二支,作觀音像前供瓶中物。或自己悄悄摘一把魚子蘭和茉莉,放入song前圍裙小口袋中。

  這所現代相府,我曾經勾留過一年半左右。還在那個院子中享受了一個夏天的清寂和芳馥。並且從樓上那兩個大書箱中,發現了一大套林譯小說,疊更司的《賊史》、《冰雪姻緣》、《滑稽外史》、《塊肉余生述》等等,就都是在那個寂靜大院中花架邊臺階上看完的。這些小說對我仿佛是良師而兼益友,給了我充分教育也給了我許多鼓勵,因爲故事上半部所敘人事一切艱難掙紮,和我自己生活情況就極相似,至于下半部是否如書中順利發展,就全看我自己如何了。書箱中還有十來本白棉紙印譜,且引誘了我認識了許多漢印古玺的款識。後來才聽黃大舅說,這些印譜都還是作遊擊參將熊老前輩的遺物,至于這是他自己治印的成就,還是他的收藏,已不能夠知道了。老前輩還會畫,在那時稱當行。這讓我想起書房中那幅洗馬圖,大約也是熊老太爺畫的。秉三先生年過五十後,也偶然畫點墨梅shui仙,風味極好。

  那房子離沅州府文廟只一條小甬道,兩堵高牆。事很湊巧,鳳凰縣的熊府老宅,離文廟也不多遠,舊式作傳記的或將引孟母三遷故事,以爲必系老太太覺得居鄰學宮,可使兒子習儒禮,因而也就影響到後來一生功名事業。但就我所知道的秉三先生一生行事說來,人格中實蘊蓄了儒墨各三分,加上四分民主維新思想,綜合而成。可以說是新時代一個偉大政治家,其一生政治活動,實作成了晚清渡過民初政治經濟的橋梁,然並非純儒。在政治上老太太影響似不如當時朱夫人來得大。所以朱夫人過世後,行爲xing情轉變得也特別大。老太太身經甘苦,家居素樸,和易qin人,恰恰如中guo其他地方老輩典型賢母一樣,寓偉大于平凡中。秉三先生五十以後的生活,自奉儉薄,熱心于平民教育事業,盡捐家産于慈幼院,甚至每月反向董事會領取二三百元薪shui

  熊公館右隔壁有個中級學校,名“務實學堂”。似從清末長沙那個務實書院取來。梁任公先生二十余歲入湘至務實書院主講新學,與當時新dang人物譚嗣同、唐才常諸人主變法重新知活動,實一動人聽聞有曆史xing故事。蔡松坡、範靜生時稱二優秀學生,到後來一主軍事,推翻帝製,功在民guo爲不朽;一長教育,于guo內大學製度、留學政策、科學研究,對全guo學術思想發展貢獻更極遠大。任公先生之入湘,秉三先生實始贊其成,隨後出事,亦因分謗而受看管chu分。這個學校雖爲紀念熊老太太設立,實尚隱寓舊事,校舍是兩層樓房若幹所,照民初元時代新學堂共通式樣,約可容留到二百五十人寄宿。但當我到那裏時,學校早已停頓,只養蠶部分因有桑園十余畝,還用了一個技師、六個學生、幾十個工人照料,進行采桑育蠶。學校烘繭設備完全,用的蠶種還是日本改良種,結繭作粉紅se,缫絲時共有十二部機車可用。諸事統由熊府一qin戚胡四老爺管理。學校還有一房子化學葯品,一房子標本儀器,一房子圖書,一房子織布木機,都擱在那裏無從使用。秉三先生家中所有舊書也捐給了學院。學校停辦或和經費有關,一切産業都由熊府捐贈,當初辦時,或尚以爲可由學校職業科生産物資,自給自足,後來才發現勢不可能。這學校抗戰後改成爲香山慈幼院芷江分院女子初級中學,由慈幼院主持。時間過去已二十八年,學校中的樹木,大致都已高過屋檐頭,長大到快要合抱了。我還記住右首第二列樓房前面草地上,有幾株花木枝桠間還懸有小小木牌,寫的是秉三先生某某年手植。

  我從這個學校的圖書室中,曾翻閱過《史記》、《漢書》,和一些其他雜書。記得還有一套印刷得極講究的《大陸月報》,用白道林紙印,封面印了個灰se雲龍,裏面有某先生譯的《天方夜譚》連載。漁人入洞見魚化石王子坐在那裏垂淚故事,把魚的敘述魚在鍋中說故事的故事,至今猶記得清清楚楚。

  我到芷江縣,正是五四運動發生的民guo八年,在團防局作個小小辦事員,主要職務是征收四城屠宰捐。太史公《史記》敘遊俠刺客,職業多隱于屠酤之間,且說這些人照例慷慨而負氣,輕生而行義,拯人于患難之際而不求報施,比士大夫猶高一著。我當時的職業,倒容易去和那些專諸、要離後人厮混。如歡喜喝一杯,差不多每一張屠桌邊都可蹲下去,受他們歡迎。不過若想從這些屠戶中發現一個專諸或要離,可不會成功!想不到的是有一次,我正在那些臉上生有連鬓胡子,手持明晃晃尖刀,作庖丁解牛工作的壯士身邊看街景時,忽然看到幾個在假期中回家,新剪過發辮的桃源女師學生,正從街頭並肩走過。這都是芷江縣大小地主的女兒。這些地主女兒的行爲,從小市民看來其不切現實派頭,自然易成笑料;記得面前那位專諸後人,一看到她們,聯想起許多對于女學生傳說,竟放下屠刀哈哈大笑,我也就參加了一份。不意十年後,這些書讀不多熱情充沛的女孩子,卻大都很單純的接受了一個信念,很勇敢的投身入革命的漩渦中,領受了各自命運中混有血淚的苦樂。我卻用熊府那幾十本林譯小說作橋梁,走入一嶄新的世界,偉大烈士的功名,鄉村兒女的恩怨,都將從我筆下重現,得到更新的生命。這也就是曆史,是人生。使人溫習到這種似斷實續的曆史,似可把握實不易把握的人生時,真不免感慨系之!

  北平石驸馬大街熊府,和香山慈幼院幾個院落中,各chu都有秉三先生手種的樹木,二十五年來或經移植,或留原地,一定有許多已長得高大堅實,足當急風猛雨,可以蔭蔽數畝。

  又或不免遭受意外摧殘,凋落婁悴,難以自存。誦召伯甘棠之詩,懷慕恭敬桑梓之義,必有人和我同樣感覺,還有些事未作,還有責任待盡。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十九日作完

……

《非夢集》全本在線閱讀完畢..
如果喜歡本書或本作者,您可以:
▷ 下載非夢集TXT全本
▷ 浏覽沈從文其他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