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學運動起于“五四”,隨同“社會改造”運動而來,當時認爲談思想解放和改造,與工具大有關系。舊工具難表現新思想,因之才有“新文學運動”,所以這件事也可以說即“工具重造”與“工具重用”運動。然而這個運動在湖南得到便利的發展,卻還有個前期——醞釀期作背景,培植了承受這個新運動的心理或情緒基矗談它時,似乎得從“五四”上溯到清末民初。外來影響當爲梁任公先生,年紀還不到三十(一說二十八歲),即來湖南主持實務書院講新學。講學在當時實多忌諱,雖得力于湘撫江西陳寶箴及其公子三立先生的支持,努力促其實現,則爲吾湘熊希齡先生。(然對于新問題的認識與發現,且企圖從一較新的學術觀點上,用一種較新的方式加以理,這種有創造
革命
的工作,前輩值得我們特表敬意的,實應數譚嗣同先生。他是爲此而獻身成仁的思想家之一。)辛亥革命的大動力,爲留日學生和新軍。配合留日學生的革命
流,當時重要文化活動是“文明戲”,最重要的組織爲“春柳社”。(“文明戲”三個字在當時實如字面意義,代表啓迪新知而灌輸文明,並無輕薄鄙視意味。)歐陽予倩是這個中
最早的話劇團
的主要角
。歐陽先生對話劇的貢獻,是中
近代戲劇運動史第一章上必須提到的名人。至于記敘這個時代留學生的種種活動,寫得有聲有
,人物
格背景突出,“五四”前最有號召力一個小說作品, 實應數湖南新化人“平江不肖生” 向恺然先生寫的《留東外史》。這個作品連綴當時留日學生若幹故事,用章回譴責小說
裁寫成。一般來說,雖然因爲對于當時革命派學生行動也帶有諷刺態度,常常被人把它稱爲“禮拜六”派代表作品,亦即新文學運動所致力攻擊的“黑幕派”作品之一看待。然吾人若能超越時代所作成的偏見來認識來欣賞時,即可知作者一支筆寫人寫事所表現的優秀技術,給讀者印象卻必然是褒多于貶。且迄今爲止,即未見到其他新作品
理同一題材,能作更廣泛的接觸,更深刻完整的表現。
“五四”運動發生後,湖南人的反應,表現于抗日愛行爲,激烈程度于全
中首屈一指。雖然這種極端
近于三楚青年的本
,然亦有擴大此動力原因與背景。重要的是長沙幾個中學校的主持人,自由開明思想的浸潤和辦學嚴肅認真的態度,影響極大。易寅村、黎錦熙先生主持省一師範,目下在延安掌握一切的毛澤東先生,就是當時一師優秀學生之一。常德省立師範則因培養了整個湘西二十余縣的師資而著名。這個學校不僅培養過許多優秀教師,同時還産生許多革命家,滕代遠即出身于這個學校。彭施滌先生主持桃源女師許多年,以頭腦開明對學生有顯著影響。男女同學運動,女子剪發運動,都出自這個學校,不久即推廣全
。此外省中私立中學如胡子靖老先生主持之明德中學,平時學課雖以謹嚴見稱,然學生活潑
即從未減少;兌澤、嶎雲等中學無不各有所長,學生活動能力,且因相互競爭而得到更多表現機會。這個向前、向上感情激蕩,反映于文學運動,則爲報紙雜志的興起與普遍流行。對于寫作且能守住一個基本原則,即工具重用必用在社會重造理想上。所以在這個情形下,雖並未曾産生如何知名作家、重要作品,實産生了許多革命鬥士。
學校中自由開明思想影響及教學方面,與社會發展相配合。外省教員如王魯彥、趙景深兩先生,是以世界語專家或作家身分來教書的。至如本省主講文史的教員,如曹禮吾諸先生,可以說湖南有這種思想開朗、學識豐富、坦白熱忱的教師,實爲湖南的光榮。諸先生在教學上的貢獻和影響,比起近三十年來所謂達官偉人的政績與事功,是遠過百十倍的。
工具重造與工具重用有十年試驗期間。這個運動期的理想之一,是多數人能有勇氣從學習觀點上試用手中一支筆。至于如何用筆,在當時大有助于一般中學教員文教學和初學執筆從事寫作的,或應數孫”z工先生編寫的《新詩作法》、《小說作法》、《散文作法》一類輔助寫作讀物、啓蒙書。這些爲中學生示範參考書,目下說來似無何等價值,但在當時一般社會是有它的廣泛意義的。特別是對于在省市裏中學生和中學教師,重要
十分顯明。因爲在示例中稱引了十分豐富的中外名著,至少是豐富了師生對于文學的常識的。文學運動的初期,以團
言,以北大師生爲主的“新
社”和“文學研究會”,實爲兩個具全
有進步意義的領導組織。文學研究會受出版機構的控製,無形中成爲獨占局面。文學研究會對中
新文學運動的貢獻,一部分在翻譯。法
短篇小說大師莫泊桑的全集,是由專攻法
文學的湖南李青崖先生一人譯成的。檢討近三十年新文學運動各部門成就時,也就不言可知了。至于莎士比亞戲劇故事能與中
讀者見面,卻應感謝田漢先生,盡管譯文方面不夠完善,創始之功不應抹殺。
新文學運動的發展,翻譯介紹實有巨大貢獻。袁昌英女士是湖南留法女作家最露面的一位,也是目前治西洋文學女教授中最有成就的一位。
文學研究會的文壇獨占情形,有它的貢獻,也有它的弱點。最大弱點是傾向一致。談人生文學,雖具
,含義仍不夠明確。使文運受到拘束,不易作更多方面試驗與發展。當時無名作家在此種獨占趨勢中,慾擡頭更不容易。“創造社”因之以“破藩抉籬”爲目的,自張一軍,純粹用文學研究會作爲對象,建設一種新的作風。屬于創造社前期幾位主要作家中,成仿吾先生以一個批評家充滿湖南人坦白、豪放、雄強、潑辣精神,來寫新的批評,打破獨占趨勢,正式提出以社會主義文學爲目標,使新文學運動走向一個更寬廣的道路。
吾人論及現代中文學時,盡管懷著再大成見或偏見,也不能疏忽或抹殺他一支筆所成就的事功。
新文學戲劇運動在試驗中發展,受當時理論觀念拘束過大。筆下總忘不了“問題”,因而不能見出如何特別成就。直到民十五六年以後,始有兩個作家從抒情方式寫獨幕劇。 田漢先生是南方寫獨幕劇成績值得肯定的一位有貢獻作家。 也是“五四”以後對劇運努力使之學術化,職業化,又使之與政治發生聯系,最熱忱和最有勇氣而得到相當成功的一位。另一位是了西林先生,他是蘇北人。
民十五年左右,革命前期,中
一般思想新舊的矛盾對立,以及其不自然混合,形成文學運動的一種新要求。這要求在北方産生若幹小文學團
,狂飙社是當時比較潑辣有生氣的一個小團
。湖南黔陽人向培良先生,是那個團
中寫批評有希望的……
文學運動雜談湘人對于新文學運動的貢獻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