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許地山>道教史>緒說第2小節

《道教史》緒說

第2小節
許地山作品

  [續道教史緒說上一小節]易嘗有是乎?蓋愈遠愈失其真矣。

  這五品說是順著年代底變遷而立底。道家始初本著黃。老、莊、列清淨無爲底精神,鍛煉個人的身ti以期達到治理邦guo底方則。此後則神仙家如赤松子、魏伯陽諸人,專從事于鍛煉。又到後來如盧生、李少君、來大諸人專以服食爲升仙底道路。因此迷信底成分越來越多。到張陵、寇謙之請人,一節面推老子爲教主,一方面用符簽章釀底迷信與宗教儀式。南北底道家多模仿佛教底禮儀,而不及其精神,在經典上又多數模仿佛經。到杜光庭、司馬承份等,只從事于改襲佛經,使道教成爲經典科教底本流。這便是所謂“老子之意,愈遠愈失其真”。

  馬瑞臨與劉驅底見解很相同,不過劉辯時代較早,未見到道教後來發展底清形,到馬氏時代道教底派別大概已經定了。歐陽修在《刪正黃庭經序》裏說古時有道而無仙,後人不知無仙而妄學仙,以求長生。不知生死是自然的道理,聖賢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以盡其天年,也就成了。後世貪生之徒,或茹草木,眼金石及日月之精光;或息慮,絕慾,煉精氣,勤吐納,這養內之術,或可全形而卻疾。所以說,“上智任之自然,其次養內以卻疾,最下妄意以貪生”。他底評論,只及任自然底道家和服食派與吐納派底神仙家,卻沒說到祛病軌鬼底天師道。至于朱子在《語錄》(百二十五)說:“老子初只是清淨無爲。清淨無爲卻帶得長生不死。後來卻只說得長生不死一項。如今恰成個巫祝,專只理會厭攘祈禱。這是經兩節變了。”他也是以爲道教越來越下。明王偉在《青岩叢錄》裏也說:“老子之道本于清淨無爲:以無爲爲本;以無爲而無不爲爲用。《道德經》五千余言,其要旨不越是矣。光漢以來,文帝之爲君,曹參之爲臣,常用其道以爲治,而民以甯一,則其道固可惜之guo家天下也。自其學一變而爲神仙方技之術,兩變而爲米巫祭酒之教,遂爲異端矣。然而神仙方技之術,又有二焉:日煉養也,日服食也。此二者,今全真之教是已。米巫祭酒之教亦有二焉:日符象也,自科教也。此二者今正一之教是已。”王偉底時代比以上請人晚,除了以全真教屬于神仙方技之術,以正一教爲屬于米巫祭酒之教以外也沒有新見解。

四 正真教、反俗教yi世教

  上頭三種分法都是道教以外底學者底看法,至于道士們自己底見解,我們可以舉出張君房來做代表。他在《雲更七級》(卷三)《道教序》裏把道教分爲正真之教、反俗之教和訓世之教。

  真正之教者,無上虛皇爲師,元始天尊傳授。消乎玄粹秘于九天,正化敷于代聖:天上則天尊演化于三清衆天,大弘賓乘,開導他階;人間則伏較受圖,軒轅受符,商辛受天經,夏禹受洛書,四聖禀其神靈,五老現于河諸。

  故有三墳五典,常道之教也。

  返俗之教者,玄天大聖皇帝以理guo理家靈文真訣,大布人間;金簡玉章,廣弘天上。慾今天上天下,還淳返樸,契皇風也。

  訓世之教者,夫子傷道德衰喪,闡仁義之道,化乎時俗,將禮智而款亂,則淳厚之風遠矣。嗑!立教者,聖人救世怨物之心也。俗教則同聖人心。同聖人心,則權實雙亡,言诠俱況,方契不言之理,意象固無存焉。

  張君房底分法,實際只有正具與返俗二教,其訓世之教直是儒教,所以不能認爲最好的分法。總而言之,古初的道家是講道理,後來的道教是講迷信。而道士們每采他家之說以爲己有,放在教義上常覺得它是駁雜不純。技記·太史公自序》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會無形,瞻se著物。其爲術也,因yin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約旨而易cao,事少而功多。”可見漢時底道家已經有這種傾向。太史公權贊道家,以爲它有臨機應變之術。我們可以看出後來道家或與神仙方士合在~起,或與祭醒符shui之天師道合在一起,或與佛教混合起來,或與摩尼教混合(說摩尼爲老君之化身,見《化胡經》及《佛祖統記》),到清初所成之鎮他通鑒》,又將基督教之基督及保羅等人列入道教之祖師裏。現在又有萬教歸一之運動,凡外來之宗教無不采取。古來yin陽五行、風shui、濺緯等等民間信仰,所信底沒有一樣不能放在道教底葫蘆裏頭,真真夠得上說,‘次道江兮,其可左右”了。

……

《道教史》緒說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一章 道底意義”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道教史》第一章 道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