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曾卓散文曆史的沈思上一小節]了斯大林爲捍衛社會主義的鬥爭所作出的貢獻;沒有忽略斯大林作爲一個領袖的才能:他有明確的目標,他有堅強的革命意志,他善于調動人民的熱情和全部力量去完成他所提出的任務。另一方面,作者也著重地寫到了斯大林作爲領袖的哲學觀點和權力觀點。他認爲,“爲了在最短的時間把一個農民家變成工業
,需要做出物力和人力的無數犧牲。人民應當做出犧牲。但是,只憑熱情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必須強迫人民做出犧牲,爲此需要有一個使人民感到恐怖的政權,要不惜一切手段來維持恐怖。階級鬥爭不是日趨熄滅的理論給它提供了最大的可能
。”他認爲,“僅僅以愛戴爲基礎的政權是軟弱的政權……僅僅以恐怖爲基礎的政權也是不穩固的政權。只有既以對獨裁者的恐懼,又以對它的愛戴爲基礎的政權才是穩固的。能夠通過恐懼喚起人民對自己的愛戴的統治者是偉大的人物。”在小說中表現出他正是力圖這樣實踐,而且收到了相當大的實效的。小說也寫到他對自己的權力保持著高度的警惕,以至有時達到了過于敏感多疑的地步。即使對久經考驗的老布爾什維克,即使對與他共同戰鬥的戰友——不,他不承認他們是可以與他並肩的戰友,而認爲自己是遠高出于他們之上的——也往往采取猜忌的態度。爲了掃除被他認定的障礙和可能影響他的權力的人,他可以使用一切手段。譬如在小說中就細膩地寫到了斯大林與基洛夫的關系。在表面平靜的
切的交談過程中,卻隱藏著複雜微妙的鬥爭。斯大林對于作爲列甯格勒
委書記的基洛夫的崇高的威信和逐漸增強的權力,有著猜忌、不滿,用各種口實想將他調離列甯格勒,調到莫斯科來,以削弱和打擊對方的威信和權力。基洛夫則保持著警惕、忍讓的態度,但不肯在原則上退步。斯大林是過于信任自己了,他將自己看得這樣高,以致他是孤獨的,他不願與人,而別的人也不敢與他談知心話。而他的權力是這樣大,以至在他領導下工作的人,即使身居要職,也都是兢兢業業,只能依照他的指示,看他的眼
行事。在這種狀況下,民主不可能真正發揮,投機鑽營者有了向上爬的機會,官僚主義容易得到助長。薩沙以及許許多多人的類似的遭遇和命運,正是在那種政治環境和政治氣候下發生的。那一年12月1日,基洛夫被暗殺了(這一事件的真相到現在還沒有弄清楚,蘇聯電視臺稱之爲“千古之謎”)。消息傳到了西伯利亞,小說是以一個流放者的這樣一句話結束的:“不管這是誰幹的,我可以告訴您,黑暗的時代來臨了。”事實上正是如此,基洛夫事件成了被美
作家路易·斯特朗稱之爲“大瘋狂”肅反運動的導火線。那是作者正在寫的下一部小說的題材。
我過去讀過一些有關30年代的蘇聯小說,它們主要描述的是蘇聯人民英雄的氣魄和建設的熱情,那是由于共産和斯大林的英明的領導和巨大的感召力。它們是有生活的真實爲基礎的,但其中大多作品的確包含著不少的粉飾。這種傾向在後來更有所發展,以致蘇聯文藝界展開過對“無沖突論”的批評(那些批評現在看來並沒有抓住問題的實質)。那些小說當然沒有、也不可能反映如雷巴科夫所寫的蘇聯社會生活和
內生活的這一面。
我最早是從巴比塞的《從一個人看一個新世界》認識斯大林的形象的。與對第一個社會主義家的向往結合在一起,他在我年輕的心中是一個偉大、崇高的形象。這些年來,我又讀過不少有關斯大林的書和描寫他的小說。隨著曆史的進展和一些事件真相的陸續披露,我對他的認識當然也有所變化。雷巴科夫筆下的斯大林的形象引起了我進一步的深思。他所刻畫的斯大林的形象是引起爭論的焦點之一。雷巴科夫說,他寫斯大林的任何一個行動都通過了豐富的史料,是有所根據的。那麼,小說中斯大林的那些內心沈思和獨白呢?他說:“進行這樣的構擬,有兩種方法:從已說出的內心獨白出發設想出行動;或者相反,作家了解和看到了行動,然後根據推測出這個行動是如何考慮決定的。如果作家所寫的內心獨白與事情、與人物的行爲具有有機的聯系,而讀者也相信思想的這種活動,那麼這獨白是站得住的。”這說得很好。一切以真人爲對象所寫的小說,都只能是這樣構擬的。但人物的內心沈思和獨白(也應包括行動),也都要通過作家的設身
地的
驗,這裏面也難免帶著若幹主觀
彩的。連大師托爾斯泰筆下的拿破侖以及其他人物都未免如此。但我們可以感覺到,雷巴科夫的確是力圖思考和
驗斯大林行爲的思想根源和內心活動,力圖創造一個他認爲是真實的斯大林的形象。而且我們可以說,他創造了一個比較豐富的藝術形象。
作者對曆史沈思,懷著沈重的心揭開了,30年代現實中的另一面,那是在蘇聯當前不少文章中接觸到、議論到,而在小說中則少見的。作者的視野開闊,以審視的眼光面對嚴峻的現實,並以嚴格現實主義的精神將那表現了出來。讀完了這部小說以後,讀者也不能不感到心的沈重,也引起了深思。
這部小說有什麼意義?或者可以問:爲什麼要寫這樣一部小說?作家認爲:過去是不能忘卻的,曆史的教訓是必須記取的,今天的現實正是從過去發展演變而來的。要敢于正視過去的某些消極的因素和血的教訓。個人崇拜,缺乏民主政治,教條主義和官僚主義,是造成許多無辜者的犧牲和悲劇的根源。有一位研究斯大林傳記的蘇聯教授沃爾科戈諾夫說過:“人們的裁判會是清澈透明的,曆史的裁判是永恒的。”對于斯大林及其時代的探討以至爭論還將繼續下去。但無論如何這種探討和爭論是必要的,雷巴科夫以小說的形式參與了這種探討。他的目的是在于要抛棄那些年代所積澱的沈重的負擔,要擺不正常的心理氣候,要淨化和改善精神道德氣氛,只有這樣,才能加快時代前進的步伐。作者回顧過去,正是爲了現在,更是爲了未來的。
作者還說:“通過講真話培養出來的人,是有道德的人。社會也是這樣。如果它用真理去哺育自己年輕的公民,那就是有道德的社會;如果灌輸謊言,那就是不可避免地會使公民對社會本身漠不關心,缺乏責任感,玩世不恭”。那麼,作者以審視的眼光面對嚴峻的現實,並以嚴格的現實主義精神將那表現了出來,除了作品本身的意義外,也是爲了培養青年的道德品格和社會的道德風尚的。
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作者爲什麼要寫這樣一部小說,爲什麼作品被壓置了20多年,得不到發表的機會,他仍锲而不舍。那根本的動力就在于作家的社會責任感。我不能評價這部作品所達到的真實的程度,但我贊揚作者所追求的目的和他的堅毅的態度。一個作家應該是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他不能不關心他們的祖
,不能不關心人民,不能不關心現實,他應該有他的愛憎,他的追求。他是一個作家,所以要通過藝術將他的感知表現出來。當然,那應該是真正的藝術。我不大能理解“純藝術”是什麼,也不大能理解什麼是“爲藝術而藝術”,雖然作爲一種文學現象,它存在,也爲某些人所信奉。因爲在任何藝術作品中都
現著作者的生活態度和人生意向,我不必在這裏分析那複雜微妙的情況。我只想說,作爲一個普通的讀者,一切能帶給我藝術魅力和藝術享受的作品我都欣賞,只要那是真正美的。而我更喜愛那使我對現實有更清醒的認識,給我以對人生的啓迪,激發我生活的力量的作品。比起甜蜜的謊言和逃避循世的怡然自得,我更喜愛苦味的真理。
《曾卓散文》曆史的沈思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天國”和“聖殿””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