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散文,也是一首詩。
說它是詩,是指在簡短的篇幅中包含著豐富的內涵,在樸質的語言中融貫著深切的感情,因而引起讀者心的顫動,産生了詩的魅力,達到了詩的效果。
記述的是一位詩人和他的終生伴侶死別的前後情景。作者沒有采取平鋪直敘的方式,他用了極爲簡煉的筆觸寫意似地勾畫了幾個生活場景。那中間閃現著詩人的形象和心情,也折射出了離去者的面影和心情。而那中間也寓托著作者對離去者的悼念,對詩人的祝福。
文章是平穩地以低沈的音調開始的。詩人的生活亂套了。
不知道換洗的服該放在什麼地方。每天早晨再沒有人將牛
放在他桌上了。當他埋頭在書案前時,似乎聽到了他已習慣的輕手輕腳的聲音。回頭一看,卻沒有人。妻子已經進醫院了。——這幾個細節不僅寫出了妻子不在時詩人失常的生活狀況和心理狀態,也側寫出了妻子一向對他的
貼和無微不至的照料。她是他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不,她是他生命的生命。他離不開她,他不能離開她。
通過這樣的感情的鋪墊以後,音調逐漸轉入悲怆。
他是因她的病從外趕回來的。她在病
上等待著他。爲了等待他,她用盡了生命的最後的耐力。
他照料她,在她最後的日子裏。他感到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她曾照料了他一生。
她在垂危中,既不喊叫,也不呻吟。是溫柔的愛心使她堅毅地默默承受著病痛的折磨。她不願傷他的心,不願他爲她而難過。她的眼光甚至帶著歉意。那閃耀著最後一點生命之火的眼光說:“你看,我不能再來陪伴你了,我不能再來照料你了……
詩人怎麼能不懷著沈重的感激的心呢?他的心怎麼能不像琴弦一樣顫動呢?
而且,讀者的心怎麼能不像琴弦一樣顫動呢?通過以上兩節,我們感覺到了他們是怎樣相依爲命的伴侶,他們之間的純淨的真摯的感情。讀者的心沈下去了。樂曲逐漸推向了gāo cháo。
她終于離他而去了。作者只用了這樣一句話來表達詩人的心情。他喃喃自語:“她走了,我留不住她,她遠行了。”這句樸素的話中蘊藏著多麼深沈的悲痛,令人一哭。于是,我們完全可以會緊接著的下句話:“前來慰問的人太多。——他想去尋找‘瓦爾登湖’。”詩人實在無力接待那些關切他的友人,雖然他當然是感激他們的。他要逃避,要靜一靜,以獨自消化那難以消化的悲痛。他很自然地想到了“瓦爾登湖”,那是美
作家梭羅筆下的一個遠離塵世的地方,詩人是這本書的中譯者。
這一節是最簡短的,只有兩句話。然而達到了悲怆的gāo cháo。
接著,我們聽到了深沈的安魂曲。詩人在妻子的遺容前朗誦了一首詩。然後將花瓣灑在她身上。他凝視她安詳的臉。他想,她當進入天。他告訴孩子們,將來在我死後,把我的骨灰和她的骨灰摻和在一起,灑在長江口,流歸大海……——呵,這樣美麗而莊嚴的悼念,這樣至死不渝的愛情!
曲調轉入舒緩和哀惋。詩人清理妻子的遺物時,發現了一張四十年前的照片:他和妻子,還有許多朋友手挽手的照相。
作者寫了一句:“陽光在臉上跳躍。”這是記實的。然而,也暗示著歡樂的青春。于是,詩人記起了一支歌:《那時我們還年輕》。
這是斯特勞斯有名的歌曲:“那時我們還年輕,在五月一個美妙的早晨……”詩人回憶起他們熱戀的時光嗎?詩人曾向她唱過這支歌嗎?下面,作者寫了一句:“可照片已發黃了。”歲月流逝,人已遠去。我們似乎看到了詩人凝視照片時眼中的淚光。
多少回憶,多少懷念,多少感歎……
然後,樂調從哀惋漸漸轉向了高昂。
他喜歡詩和友誼。喜歡生活。喜歡幻想。喜歡未來。還有許多事情等待他去做。他以詩歌作爲風帆,航行世界。——這每一個短句掀起一個比一個更高的激情的濤。我們似乎看到詩人從發黃的照片上仰起了頭,望向前面。于是,樂曲終止在一個強音上:詩人永遠不是孤獨者!
這篇散文哀惋,但並不淒切,愛的光輝使沈痛升華爲莊嚴。這是一曲挽歌,卻給人以生命的希望。它告知我們——不,是詩人以他的榜樣告知我們,應該怎樣去愛。
這篇散文有些細節寫得這樣具,而又寫得這樣簡潔。作者善于選擇細節,也深知如何運用藝術的含蓄。全篇融貫著感情。那感情是凝煉而真摯的,作者不讓一點任何浮誇的語言去損害它。
我讀這篇散文不止一次了,每讀一次我的心也都像琴弦一樣顫動。它就有著這樣的感染力。
也許,還有這樣一個原因:我認識詩人,也認識他的美麗、善良的妻子。當他的妻子彌留的前後,我都見到過詩人。我了解他當妻子住院後慌亂、焦慮的心情,也了解他在妻子離去後的哀傷的心情。在那幾次見面中,我都只是讷讷地說了幾句簡短的話。因爲,我不知道說什麼好。所以,我樂于介紹陽雲的這篇短文,它表達了我也感受到的東西,它表達了我也有的心意。
這位詩人是徐遲。時間又已過去一年多了。離去者當已進入天,而詩人正在人生的海洋上繼續揚起他的風帆!
注:《詩人的送別》的作者是陽雲。
《曾卓詩論》讀《詩人的送別》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讀《小屋和最後一批送行者》”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