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讀和欣賞好的文學藝術作品,往往會産生對作者的興趣或是敬仰,希望對作者有所了解。雖然通過作品也可以“想見其爲人”,但是,我們還是希望更多地知道一些作者的生平事迹、創作經曆和創作經驗。而通過這些又可以進一步提高我們對作品的理解和藝術審美平。
由于衆多讀者的需要和品味,所以作家、藝術家的訪問記成爲報刊上的一個常見的欄目。
余熙同志是一位記者,由于工作質的關系,他得以有機會比較廣泛地接觸到一些作家、藝術家,寫下了數十篇訪問記。現在命名爲《文藝精英入眼記》而結集出版。
一般人會認爲,這樣的訪問記不難寫,與作家或藝術家相約見面,將他或她所說的記錄下來就行了。
其實,要寫一篇有分量的訪問記,並不這樣簡單。且不說作家、藝術家大都是忙人,難以得到見面的機會;見面後怎樣提問題、提什麼問題,就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記者首先要對訪問的對象有所了解,對其有關的藝術領域有所素養,這樣,他才不致停留在生活現象、一般的經驗介紹上。采訪的深入,首先要求提問能得要領。要做到這一點,當然應該事先有所准備。但由于記者的任務往往是臨時定下的,沒有可能從容地做一些研究工作,這就要求他必須平時就關心文學藝術的動向,積累有關這些方面的知識,並且有一定的文學藝術素養。同時,他還要考慮到讀者的興趣和要求,予以滿足和引導。
余熙在這一方面做得比較好。他采訪的對象不少,而門類又比較廣泛,有作家、畫家、雕塑家、書法家、篆刻家、電影藝術家、戲曲藝術家、歌星、舞臺美術家,還有蝴蝶畫藝術家。他能針對不同的對象提出內容和重點不同的問題,問題又提得比較切要和在行。而且,從我與他交往中的感受來說,由于他的樸質和誠懇,所以,對方不是一般地應付他,而是願意與他像朋友似地對談,甚至坦率地說出一些心裏話。這就使他的訪問記能達到相當的深度。其中又夾雜著他自己的感受、印象和論述,這就使他能把握對象,閃現出對象的格和藝術的特點。
這些篇章在表達的方式上又是各異的,有對話,有特寫,有散記,也有近乎研究的文章,文風也比較生動活潑。——這樣,這些訪問記就不是一般
的新聞報道,也不是那種頗爲泛濫的膚淺的文人畫像、印象記之類,而且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其中有許多資料,又可以作爲作家、藝術家的傳記的素材。
訪問記當然主要是表現訪問的對象,同時,也會顯示出訪問者自己:他的藝術素養、他的眼光、氣質和態度;作爲一名記者,也反映了他的新聞敏感。我和余熙相識不過兩三年,平時很少交往。通過閱讀他的這本集子,使我對他的品有了更多的了解。
余熙小學未畢業就正逢十年浩劫,他的青春年華是在隊落戶中度過的。他年少時喜愛的是繪畫,一天辛苦地勞動過後,提起畫筆面對蒼茫大地和小河上的落日,是他最好的休息,也是他一天最幸福的時刻。現在偶爾談及,他對當時的情景還表現出戀戀之情。他也一直沒有放下他的畫筆。但命運(?)的作弄,使他已經超過了錄取分數線卻未能進入美術學院的大門。憑借自己的刻苦自學和奮鬥精神,他得以畢業于大學文科專業,後來又考進報社當了一名記者。僅僅數年,他就能積累起幾十篇作品,並得以結集出版,這是難能可貴的。我相信,今後他還將有更多的成果。所以,我願意寫下簡短的讀後感,以表達我的欣慰和期望。
《曾卓詩論》《文藝精英入眼記》序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王士傑書《黃鶴樓詩》序”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