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聶绀弩傳》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急于想看看,市面上買不到,就寫信給在北京的方君,我想他是認識作者的,請他代索一本,不久果然寄來了,作者張健強還附了一短簡,說是幾年前我們在北京見過面。我印象中已淡忘了。
史複在序言中說:“這書原來是绀弩口述(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裏取得的第一手材料)而由作者整理成《庸人自傳》……但後來他改了主意,不想要這樣的自傳,于是就又由作者改成了這個樣子。”绀弩一生經曆曲折,頗富傳奇彩。他只讀過小學,去過南洋,後來又是黃浦軍校二期學生,帶過兵,進過莫斯科中山大學,回
後當過
民
中央
校的臨時訓育員,
民
宣傳總幹事,中央通訊社副主任,還有人曾推薦他到蔣介石侍從室當秘書,與後來的許多
民
顯要或是同學,或是朋友。後來又因從事抗日活動而受到
民
的迫害,乃棄職潛逃,到日本留學,由胡風介紹參加了左聯,1934年加入共産
,成爲極負盛名的雜文作家,結識了魯迅先生,與東平、肖軍、肖紅、吳奚如來往密切。抗戰期間在新四軍呆過,到過延安……解放後,1955年作爲胡風分子受審查,1957年劃爲右派,在北大荒勞動了幾年,其間還因縱火犯的罪名判過一年刑。
“文化大革命”中又被判過無期徒刑,和民
一些軍官關在一起。當這些軍官被特赦時,僅剩下他一人,也被糊裏糊塗地放了出來。而在他出獄的前一個月,她唯一的女兒海燕因傷痛于父
的遭遇而自盡了。
我認識绀弩是1944年在重慶,由伍禾介紹的,其後幾十年間極少交往。我喜歡他的雜文,聽說過一些他的爲人,對他有一種切感,1962年他來武漢時,我在伍禾家見到他,讀到了一些他在北大荒時寫的舊詩(後來收入了《北荒草》)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當時曾抄錄下來。他的生平,我零碎聽說過一些,讀了這本他口述的傳記後,才把他的一生貫穿了起來,理解了那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並進一步了解了他的爲人。史複說:“绀弩自稱‘散人’,又謙稱‘庸人’;從一生遭遇來說,他是奇人;從一些行事來看,他是‘妙人’。”前幾年老作家駱賓基過漢時,對我說,雪
是“聖”,而绀弩是“佛”。他與他倆的友誼甚笃,他的一字評應是精當的,我還就此寫過一篇短文,題目就是《聖與佛》,這所謂的“佛”當然不能作一般意義的解釋。他以慧眼看人世,自己並曆經劫難,承擔了大悲大痛,
之泰然,拈花微笑。但他的內心有愛憎,有是非,有執著,有追求。這特別可以從《散室生詩》中看出,在這本他口述的傳記中也可看出。
他贈胡風的詩中有句雲:“哀莫大于心不死”,也當是夫子自道。
绀弩是湖北京山人。他去世後,友人們爲他編了一本紀念文集,想在湖北出版而未果,後來也未見在別的地方出版,而現在绀弩逝世已快五周年了,不免令人感歎。
《黃裳論劇雜文》,作者寄贈了我一冊,近60萬字,集中了作者1946年到1982年所寫的有關戲劇的文章。作者自謙說:
“在舊戲這個範疇裏,斷斷續續摸索了三十年(實際不過十年左右),雖然接觸過一些方面的某些問題,但沒有值得高興的成績,多的卻是失誤的教訓。”我于舊戲完全是外行,只感到作者有豐富的關于舊戲的知識,有獨到的見解,而文筆生動活潑,即使作爲散文來讀,也是很可喜的。”
我特別喜歡其中的《舊戲新談》這一輯,那些文章都寫于正是解放戰爭激烈進行,學生運動的gāo cháo期間。當時我正在南京一所大學念書,《文彙報》是我們那間宿舍的同學每天必看的報紙之一,可以從上面得知一些時局的真相和一些有關民主運動和學生運動的消息。我還注意到了副刊上的《舊戲新談》這一專欄。談的是舊戲,見解卻很新穎,且常談到“戲外”,對當時的黑暗現實、反動當局、跳梁小醜有所諷刺、鞭撻,令人稱快。文筆又是如此漂亮。署名“舊史”,我想當是哪一位作家的化名。後來看到在有一篇文章中作者談到去過印度,又從文風上悟出,這乃是寫過《關于美兵》的黃裳。
1948年,這一爲欄結集由開明書店出版,我曾藏有一冊,後來和其他一些藏書一樣,被抄走了。在“文革”期中,和翼南談天時念及此書。後來有一天他突然拿來一冊,說是從一位朋友那裏借來的,使我意外地高興。限定我三天看完,我一口氣連夜就讀完了。在當時的氣氛下,頗有“雪夜閉門讀禁書”之樂,雖然那並不是雪夜。
現在終于得到這本書的新排印本,而且還加上了作者其他論劇的文章。印得很大方,清爽,天地頭是毛邊,裝幀別致。
封面有華君武的一幅漫畫,黃裳神情逼肖,而著關雲長裝,披須在一座立地臺燈下觀書,燈罩上寫著“黃裳夜讀”四字。黃裳在此書中說過,他最不喜歡關雲長。畫家與他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
此書僅印了二千四百冊,市面上未見有售,值得珍藏。
在書店一排書架上的角落裏,發現了凱綏·柯勒惠支的《日記與書簡》。
書名是《日記與書簡》,其實還包括了一篇回憶錄,記述了對幼年和童年時代美好的回憶,以及青年到盛年時期的成長與發展過程。日記與書簡則選自回憶錄以後的一段時期,從逝世的生活曆程和創作生涯。
我是在少年時代,讀了魯迅先生的《爲了忘卻的紀念》一文而知道她的,魯迅先生說,“當《北鬥》創刊時,我就想寫一點關于柔石的文章,然而不能夠,只得選了一幅柯勒惠支夫人的木刻,名曰《犧牲》,是一個母悲哀地獻出她的兒子的,算是只有我一個人知道的柔石的紀念。”後來,我又讀到了魯迅先生編的她的版畫選集,並從一
消息上看到,對于那一次
民
殺害包括柔石在內的五個進步作家,曾引起全世界進步文藝界的抗議,她也是簽名者之一,從而使我深深地喜愛上了這位女畫家。
羅曼·羅蘭這樣評論她:“凱綏·柯勒惠支的作品是現代德的最偉大的詩歌,它照出窮人與平明的困苦和悲痛。這有丈夫氣概的婦人,用了
郁和纖○的同情,把這些收在她的畫中,她的慈母的懷裏了。這是做了犧牲的人民的聲音。”她自己說:“我完全懂得我的藝術是有目的的。我要在這個人們仿徨無策、渴求援助的時刻,用我的藝術爲他們服務。”她的成長發展的時代與社會主義運動鬥爭的暴風雨時代交織在一起,她的羅盤指針始終是對准著人類的尊嚴和對真理的渴求。她……
曾卓詩論書扉小記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