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主義在歐洲是法
大革命前後的産物。嚴格言之,它是文藝和美術在時代上的趨向,我們不妨用“到自然去”四個字概括它的精神。歐洲大陸在18及19世紀之交,深感自中古以來殘留的宗教及文化的影響,不合時代,令人感到窒息。
漫主義的作家
離古典主義的羁絆,由各人自尋出路,以自己的情緒,作他們寫作吟詠描畫的引導線,因爲如此,他們全也有一種將世事傳奇化和美術化的趨向。
中自公元220年曹丕強迫漢獻帝禅位,到589年隋文帝滅陳而重新統一中
,在曆史上統稱魏晉南北朝。這三個半以上的世紀之內,能夠稱爲統一的時間,不過約30年。這並不是文人能自尋解放的時代,只是時局動蕩,好多人覺得過去苦心孤詣學來的規矩方圓,到時全無用場,如此不如放
形骸自求真趣。不僅當時人物如此,即後代作者,追慕流風遺韻,也把當時事物,描畫得帶
漫
彩。有唐朝劉禹錫年作《西塞山懷古》一詩爲證。劉詩雲:
王睿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暗然收。
千尋鐵鎖沈江底,一片降旗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爲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這原來是紀公元280年晉朝暫時統一中的事迹,這背景則是先有魏蜀吳之三足鼎立。魏亡之前二年,魏將鄧艾在成都北的萬山叢嶺中進軍,出敵不意的襲蜀,蜀亡。後來,司馬氏的晉代曹魏之後用王睿爲巴郡太守,後爲益州刺史。此人一生做事,離不開“大刀闊斧”的
襟和抱負。他在四川造船,費時七載,待得准備停當,王睿已70歲。于是攻吳的舟筏順江而下,真是“旌旗器甲,屬天滿江”。吳主只有束手就降。
根據《晉書》的紀載,王睿的大船“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我們也可以想象,以40尺寬75尺長的船板,可以符合上述面積。但是即使有四層艙,每艙要載兵五百多名,也未免過多。況且“以木爲城,起樓橹,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來往”,就有些難以置信了。書內又說吳人在江險碛要害之,以鐵鎖橫截,王睿乃作火炬,長十余丈,大數十圍,灌以麻油,燒起來的時候,“須谀,溶液斷絕,于是船無所礙”,這些話實近于神奇。我們既無法指駁,也無法證實,只好說委可能作者在文筆之間誇大其辭,其影響之遠,從劉禹錫詩可以看了,
漫主義的
彩超過紀事之精密。我們除非獲得其他資料證實,不能以這簡單的辭句當作技術史上的根據。
然則漫主義的出現,也不在此時開端。京劇臉譜曹
,因爲在劇中的角
是一大
雄,所以全部面孔敷白如塗牆,眼細如絲,頰間肌肉折皺,表現一派險谲氣象,大有“甯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感覺。而關羽,因爲他“義重如山”,所以臉譜以赤
爲底,其他眉目以及鼻莖都以黑線畫成,由中央向四方輻射,大有熱情似火,不可抑製的狀態。下邊的黑痣,可能爲現實寫真。他的長須,則又是绛紅
與面上的棗底相映,象征血氣旺盛。呂蒙的臉譜,臉上黑白相次,圖案上的結構,表現
中有丘壑,也稍帶神秘
彩,而劇中的角
也以機智稱。
將這三位人物擺在一起,也有一段文章:原來曹爲魏公,與蜀劉備,吳孫權相對立。以前劉備新敗,孫權收容他,讓他暫駐荊州,共拒曹公,才有赤壁的勝利。可曾幾何時,劉備既據荊湘,又拓土于西蜀,荊州又只借不還,所以孫權老覺得他居長江之上,到底于己不利,乃趁著劉備在四川北部規劃,南郡只有關羽留鎮,而關的部隊又與曹兵交鋒之際,致牒于曹公,以討關羽自效。這個軍事計劃由部下呂蒙執行。果然呂蒙于公元219年年底襲擊關羽,使他兩線作戰,截獲他之後,將之斬首傳報曹公。然而呂蒙奏功不久,尚未得到封獎,即病發身死。而曹公也不久物故,距關羽授首前後不出一月。次年曹丕受漢禅,劉備和孫權得到借口,也仿效稱皇帝,于是才全面展開三
鼎立的局面。
這與漫主義有何相幹?
整個三時代,是英雄豪傑風流人物浮沈起伏的期間。因爲戰事連亘不斷,皇帝威信又名實俱亡,很多舞臺上的角
,已不受道德上的約束,于是趨利赴勢。他們自述
襟懷抱,慷慨真切,全無腐儒氣味。做起事來,也是暢快淋漓。這當中還有很多奇人奇事。譬如蜀之諸葛亮(等于現代的參謀總長),他的哥哥諸葛瑾仕吳,也做到戰區司令長官的地位,並曾以特使的身分訪問蜀漢。又如孫權當初將他的
嫁與劉備,後來又與劉備成了對頭等都是。紀這60年事者,爲《三
志》。陳壽之原稿,分爲《魏書》,《蜀書》和《吳書》。因爲缺乏一統的政治中心,所以作者就不須遷就某個固定官僚集團的邏輯。而這書又在南北朝時經裴松之集注,采取了很多當時公私著作,逐章逐節補陳著之不及,還提出不少糾正及置疑之
。因爲其中資料五花八門,常有我們在正史裏不容易見到的傳聞。由于選材不致全部爲儒家思想所支配,所以作史者可以有將之傳奇化和美術化的機會。在我們而言,反而可以借此得到一個特殊的角度,去窺見中
曆史運轉之奧妙。
《三志》裏的曹
,不見得比他同時人物如劉備,孫權更爲谲詐。而且他有敢說敢做,豪邁磊落,放
不羁的
漫
彩。譬如說他不顧家人生産,那是因爲他志在天下,用不著瞻前顧後的去憂慮
食和積蓄了。而他的放
不羁,可以在“每與人談論,戲弄言誦,盡無所隱及歡悅大笑,以至頭沒案中,肴膳皆沾汙巾帻”的形容中看出來。這也可與他的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相印證。
“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己亥令”實際是曹流傳中外的一篇自傳,內中說及他自己是一個非常人物,有志“建立名譽”,不願作“凡愚”。但是參加討董卓之後,事實逼他東征西伐,兵權也因此越做越大。以曹
的希望,還是想保存一個完整的中央政權,所以他雖向外討伐,卻屢陷于內線作戰的地位,又因爲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他成了衆矢之的,他自己也知道“慕虛名而
實禍”的危機。從這些地方,我們不必懷疑他不是坦白直言。
而最被道統人士攻擊的,則是“魏武三诏令”。此令是曹于公元210年,214年,和217年以丞相的地位下令求才,內中提及有品行的人不一定有才能,有才能的不一定有品行。所以他征求的不在“實行”和“守信”之士,即使“不仁不孝”,只要有“治
用兵之術”的他都會提拔錄用。這诏令雖然不是表示人人做壞事,但是影響漢末問題之大,不是傳統道德所能解決的。
曹……
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魏晉南北朝和浪漫主義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