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一方水土第4節上一小節]很高興。歲月移人,當年英姿飒爽的老首長現在頭發斑白了。
劉田夫一見面就對董子元笑道:“很久沒見你這炮兵團長了。今天來,准備放什麼炮?”
“開山炮。”董子元也笑。
都是一道戰壕裏滾過的老戰友,老部下,說話就隨便多了。
閑聊了一會,董子元便呈上報告。
董子元說:“離京時,司令跟我們說:在廣東寶安籌建工業區的事,如果劉田夫支持就幹,不支持就不幹。”
“還有呢?”
“沒有了。”
劉田夫哈哈一笑:“這老兄向我叫板哩。你們也代我向他傳句話:我這裏有一瓶窖藏三十年的茅臺,一直等他來。問他什麼時候來。”
“還有呢?”
“沒有了,就這一句。”
董子元笑道:“老主任,這話裏有骨。”
劉田夫笑:“當然啰。這酒不是白喝的。廣東的交通搞得這麼差,不算全最差,也是倒數三名之內。他這當部長的沒有責任?喝完酒,我要叫他‘埋單’(廣東話:出錢結賬)。不‘埋單’出不了我這個門。”
劉田夫看完報告,一拍大:“好。你們來得好!我正爲辦出口基地的事傷腦筋。老是考慮如何開局,樹立幾個樣板。現在你們找上門,求之不得。畢竟是炮兵團長,這一炮開得好。我支持。當然支持!”
“老主任,說話要算數。”方辛說。
“你這小方,我什麼時候說話不算數?你們大概不太清楚最近廣東發生的情況。廣東要起大風了!”
“什麼風?”
“當然是東風。”
劉田夫告訴他們:不久前,老帥葉劍英和鄧小平相繼南下廣東,商量如何加快廣東發展。我和習仲勳、楊尚昆同志向他們彙報廣東情況。仲勳同志對兩老說,中央統得太死了。我們希望中央給點權,讓廣東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在四個現代化中先走一步。仲勳同志講話很直率。他說:如果廣東是一個“獨立的家”,可能幾年就上去了。在現在的
製下,就不容易上去。這當然是個比方。小平同志和葉帥認真聽取了我們的彙報。小平同志首先表態支持。他決心很大,跟我們說:“可以劃出一個地方叫做特區。陝甘甯就是特區嘛。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搞,殺出一條血路來。”小平同志還說:中
要加快開放步伐。廣東、福建可以先走一步,思想更解放一些,開放的步子要邁得更大一些。
劉田夫說:“最近省委就在研究這些事。你們來得正好。爛頭車先過河——”
董子元笑:“劉主任,有沒有搞錯,叫我們爛頭卒?”
劉田夫也笑:“我意思是說,中是個大棋盤,廣東的棋盤也大。目標大就掣肘多。你們那兒地方小,目標小。在大棋盤上像個車子。你以爲車子小呀?卒子過河當車用。卒子也是開路先鋒。你們就當新中
第一個對外開放的開路先鋒。子元,你這炮兵團長就到寶安再打一仗吧。打出志氣,打出經驗,打出
平來!省裏的事情我來辦。”
廣東省委很快形成決議,批准大華公司籌建大龍灣工業區的報告,並將他們的報告連同省委的意見是報中央。
不久,中央電召董子元進京。中央副主席李先念和務院副總理谷牧接見董子元,聽取了他的彙報。
聽完報告,李先念問谷牧:“這事你看怎麼辦?”
谷牧說:“你在上面簽個同意,具的事我來辦。”
“好。我批。”
李先念筆批准了建區的報告,給工業區發了“准生證”。
搞一個小小的工業開發區,要從部裏、省裏直到中央,最後由主管家經濟的副主席批准,絕不是天方夜譚。
副主席放下筆,扔下一句重話:‘你們搞工業區,中央支持。可是,中央沒有錢給你們。生死存亡自己管。你們自己去奮鬥。’
新中第一聲開放改革的進軍號便在祖
南疆邊陲一個荒山野嶺吹響。大龍灣開山炮一響,香港的電波一傳,全世界都能感覺到它的震動……後記
《一方土》是一部長篇小說。
這部長篇取材于我八十年代中期生活過的一個著名工業區。我尊敬那兒的艱苦創業者。那兒有我熟悉的朋友。腦海裏常常浮現他們的音容笑貌。
很早以前,我就想爲他們寫點什麼。由于各種原因,一直沒有命筆。其中一個原因,是知道近距離寫作開放改革題材的長篇小說難度之大,成功之例不多。聰明的作家往往不做這吃力又不容易做好的傻事。我這人常犯傻。去年夏天,忽然發傻,就傻乎乎地寫了起來。寫的原因,似乎是償還一個心債。至于成敗得失,就不多管了。套用文壇一句行話,是“只顧耕耘,不問收獲”。大千世界,不可能都是精仔,總有人做點傻事。
小說中的人物,有真有假。真者如中央和地方一些領導人。廣東和工業區的開放改革,離開他們的領導和支持是不可想象的。寫到他們,都簡之筆墨,以史料佐證。工業區的人物自然全是虛構。工業區的名稱也屬子虛烏有。非如此則無法成文。雖然事過境遷,當年工業區發生的一些事,于今看來已淡如秋,近乎笑話。但當時“左”繩右索,也使創業者步履維艱。那種曲折艱辛,也許只有過來人才能品味。
面對五彩紛呈的生活,文字往往是無力的。工業區的朋友們在創業時期大海揚波的雄姿和複雜的格心態,也不是一本小書所能表達的。弱
三千,取其一瓢,也許就是此書的行旨。
天道循環,當今群雄競起,我生活過的工業區已淹沒在波濤滾滾的開放改革大之中,不再獨領風騒。然而,只要想到新時期第一個工業區在這兒誕生,第一聲開放改革的進軍號在這兒響起,已經足夠。
我試圖通過這小小的工業區記錄一點變革年頭的時代風煙,記錄一點廣東大地當年獨步神州的變革,記錄一點廣東人在新時期所著的曆史功勳。我生于斯,長于斯,自然對這片熱土深有感情。然而,落筆之時,常常感到捉襟見肘,力不從心。我這記錄頁記錄的是否乖謬百出,就有待讀者諸君指教了。
謹具數言,是爲後記。
編者的話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誕生五十周年,也是創立深圳特區二十周年。這是兩個非同一般的節日。
中的經濟改革始于廣東始于深圳。通常人們認爲那裏的改革不過是占了地域和政策的先機。陳
凱的長篇小說《一方
土》如實紀錄了廣東省改革的緣起和創建特區的艱辛。讀者可以從中看到二十年來改革邁出的巨大步伐。
全書共分十六章 ,近期即將由中青年出版社出版。本刊略加刪節,選載了前三章 。作者在此詳細介紹了省港兩地的文史政經和民情風俗。小說行文流暢,幽默風趣,相當精彩。讀者在獲得閱讀快感的同時,當能明了在深圳創建特區的曆史必然。
《一方水土》全本在線閱讀完畢..
如果喜歡本書或本作者,您可以:
▷ 下載一方水土TXT全本
▷ 浏覽陳國凱其他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