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川端康成>再婚的女人>川端康成文學的東方美(代總序)

《再婚的女人》川端康成文學的東方美(代總序)

川端康成作品

  

(代總序)
       
葉渭渠

  

  川端康成1899年生于大阪府三島郡豐川村大字宿久莊,接近京都。康成“把京都王朝文學作爲‘搖籃’的同時,也把京都自然的綠韻當作哺育自己的‘搖籃’”。祖輩原是個大戶人家,被稱爲“村貴族”,事業失敗後,將希望寄托在康成父qin榮吉的身上,讓榮吉完成了東京醫科學校的學業,挂牌行醫,兼任大阪市一所醫院的副院長。在康成一兩歲時,父母因患肺結核病溘然長逝。祖父母便帶康成回到闊別了十五年的故裏,jiejie芳子則寄養在秋同義一姨父家。康成由于先天不足,ti質十分孱弱。兩位老人對孫兒過分溺愛,擔心他出門惹事,讓他整天閉居在yinshi的農舍裏。這位幼年的孤兒與外界幾乎沒有發生任何接觸,“變成一個固執的扭曲了的人”,“把自己膽怯的心閉鎖在一個渺小的軀殼裏,爲此而感到憂郁與苦惱”。直到上小學之前,他“除了祖父母之外,簡直就不知道還存在著一個人世間”。

  康成上小學後,不到三年內祖母和jiejie又相繼棄他而去,從此他與年邁的祖父相依爲命。祖父眼瞎耳背,終日一人孤寂地果坐在病榻上落淚,並常對康成說:咱們是“哭著過日子的啊”!這在康成幼稚的心靈投下了寂寞的暗影。康成的孤兒ti驗,由于失去祖父而達到了極點。

  對康成來說,他接連爲qin人奔喪,參加了無數的葬禮,人們戲稱他是“參加葬禮的名人”。他的童年沒有感受到人問的溫暖,相反地滲入了深刻的無法克服的憂郁、悲哀因素,內心不斷湧現對人生的虛幻感和對死亡的恐懼感。這種畸形的家境、寂寞的生活,是形成川端康成比較孤僻、內向的xing格和氣質的重要原因。這便促使他早早闖入說林書海。小學圖書館的藏書,他一本也不遺漏地統統借閱過。這時候,他開始對文學産生了憧憬。

  1913年,川端升入大阪府立茨木中學,仍孜孜不倦地埋頭于文學書堆裏,開始接觸到一些名家名作。他從不間斷地做筆記,把作品中的精彩描寫都詳盡地記錄下來。他的guo文學和漢文學成績最佳,他的作文在班上是首屈一指的。1914年5月,祖父病重後,他守候在祖父病榻旁,誦讀《源氏物語》那些感時傷事的、帶上哀調的詞句,以此驅遣自己,溺于感傷,並且決心把祖父彌留之際的情景紀錄下來,于是寫起了《十六歲的日記》。這篇《十六歲的日記》既是康成痛苦的現實的寫生,又是洋溢在冷酷的現實內裏的詩情,在此也顯露了康成的創作才華的端倪。秋天,他就把過去所寫的詩文稿裝訂成冊,稱《第一谷堂集》、《第二谷堂集》,前者主要收入他的新ti詩三十二篇,後者是中小學的作文。從這裏可以看出,少年的康成開始具有文人的意識,已經萌發了最初的寫作慾望。

  這時候起,川端立志當小說家,開始把一些排句、小小說投寄刊物,起初未被采用。到了1915年夏季,《文章世界》才刊登了他的幾首俳句。從此他更加廣泛地涉獵世界和日本的古今名著。他對《源氏物語》雖不甚解其意,只朗讀字音,欣賞著文章的優美的抒情調子,然已深深地爲其文ti和韻律所吸引。這一經曆,對他後來的文學創作,産生了深刻的影響。之後他從事寫作時,少年時代那種如歌一般的旋律,仍然回蕩在他的心間。

  1916年第一次在茨木小報《京阪新聞》上發表了四五首和歌和九篇雜感文,同年又在大阪《團栾》雜志上發表了《肩扛老師的靈柩》。這一年,他還經常給《文章世界》寫小品、掌篇即微型小說。《文章世界》舉辦投票選舉“十二秀才”,川端康成名列第十一位。對于立志當作家的少年來說,這是很值得紀念的一年。

  川瑞康成1917年3月于茨木中學畢業後,考取第一高等學校,到了東京,開始直接接觸日本文壇的現狀和“白桦派”、“新思chao派”的作家和作品,以及正在流行的俄羅斯文學,這使他頓開眼界。他在中學《校友會雜志》1919年6月號上,發表了第一篇習作《千代》,以淡淡的筆觸,描寫了他同三個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愛戀故事。

  事實上,川端成人之後,一連接觸過四位名叫千代的女xing,對她們都在不同程度上産生過感情。其中對伊豆的舞女千代和岐阜的千代,激起過巨大的感情波瀾。

  伊豆舞女千代是川端上一高後到伊豆半島旅行途中邂逅的。他第一次得到舞女的平等對待,並說他是個好人,便對她油然産生了純潔的友情;同樣地,受人歧視和淩辱的舞女遇到這樣友善的學生,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自己,自然也激起了感情的漣漪。他們彼此建立了真摯的、誠實的友情,還彼此流露了淡淡的愛。從此以後,這位美麗的舞女,“就像一顆彗星的尾巴,一直在我的記憶中不停地閃流”。

  歧阜的千代,原名伊藤初代,是川端剛上大學在東京一家咖啡館裏相識、相戀的,不久他們訂了婚。後來不知爲何緣故,女方以發生了“非常”的情況爲由,撕毀了婚約。他遭到了人所不可理解的背叛,很艱難地支撐著自己,心靈上留下了久久未能愈合的傷痕。從此産生了一種膽怯和自卑,再也不敢向女xing坦然傾吐自己的愛心,而且陷入自我壓抑、窒息和扭曲之中,變得更加孤僻和相信天命。

  1920年7月至1924年3月大學時代,川端爲了向當時文壇挑戰,改革和更新文藝,與愛好文學的同學複刊《新思chao》(第六次),並在創刊號上發表了《招魂節一景》,描寫馬戲團女演員的悲苦生活,比較成功。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文藝年鑒》上,標志著這位文學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壇。

  川端發表了《招魂節一景》以後,由于戀愛生活的失意,經常懷著憂郁的心情到伊豆湯島,寫了未定稿的《湯島的回憶》。1923年1月《文藝春秋》雜志創刊後,他爲了訴說和發泄自己心頭的積郁,又爲雜志寫出短篇小說《林金花的憂郁》和《參加葬禮的名人》。與此同時,他在愛與怨的交織下,以他的戀愛生活的ti驗,寫了《非常》、《南方的火》、《chu女作作祟》等一系列小說,有的是以其戀愛的事件爲素材直接寫就,有的則加以虛構化。川端這一階段的創作,歸納起來,主要是描寫孤兒的生活,表現對已故qin人的深切懷念與哀思,以及描寫自己的愛情波折,敘述自己失意的煩惱和哀怨。這些小說構成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群的一個鮮明的特征。這些作品所表現的感傷與悲哀的調子,以及難以排解的寂寞和憂郁的心緒,貫穿著他的整個創作生涯,成爲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調。川端本人也說:“這種孤兒的悲哀成爲我的chu女作的潛流”,“說不定還是我……

再婚的女人川端康成文學的東方美(代總序)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川端康成文學的東方美(代總序)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