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不僅是迄今爲止德最傑出的作家和思想家,而且也是世界最偉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之一。同時,他還是畫家、自然科學家、物理學家、美學家、政治家、教育家,並且他長年擔任過魏瑪宮廷劇院的經理。他多才多藝,是一位真正的天才。
歌德于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歌德的父是法學博士和皇家參議,對歌德要求頗爲嚴格。歌德的母
是法蘭克福市長的女兒,她富于幻想,善于編講故事,對歌德影響很大。歌德很小就開始學習外語,不僅有英語、法語、意大利語、希臘語,還學習了拉丁語和希伯來語。他十歲時已閱讀伊索、荷馬等名家的作品。1759年法
軍隊占領美因河畔,歌德接觸到法
文化。他經常觀看法
劇團的演出,因而熟悉了拉辛、莫裏哀的作品,並加深了對戲劇的興趣。1765年16歲的歌德離開家鄉到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在他的自傳《詩與真》中曾對這段荒唐的生活有過記載,《浮士德》有些場景的描寫也得之于這段生活的
驗和感受。1768年歌德因病辍學,在養病期間
自進行過煉丹試驗,引起對自然變化的興趣。1770年歌德到斯特拉斯堡大學繼續學習法律,次年獲法學博士學位。斯特拉斯堡是歌德生命旅程中一個重要時期。在這裏他第一次接觸到伏爾泰和盧梭的著作,結識了德
進步文藝理論家赫爾德,並在他的幫助下認識到莎士比亞的偉大,使他的思想開始了新的變化。1771年至1775年是歌德文學創作最旺盛的時期,震撼世界的書信
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它使24歲的歌德一舉成名,進入德
著名作家的行列。另一部巨作《浮士德》的初稿也出于這個時期。1776年6月歌德應邀正式進入魏瑪公
宮廷,擔任樞密顧問和大臣,同時參與軍隊、交通、礦山、財政等事物管理。由于他擔任開發伊爾美瑙礦山總監,對地質學和礦物學等自然科學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1786年歌德去意大利旅行。1788年向魏瑪公爵辭職,並逐漸疏遠朝廷,恢複文學創作。1794年以後他與席勒建立了
密的友誼,二人攜手合作,促進了德
古典文學的繁榮。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瑪去世,享年82歲。
歌德多壽也多産。他一生中著作浩繁,總計達140多卷,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創作的抒情詩、長篇敘事詩等詩集共7部,總數達2500篇以上,開創了德抒情詩的新時代。他一生中寫的各種劇本約有70多部。他與席勒的通信輯成4卷書簡,成爲德
文學極爲珍貴的文藝評述。他完成數部長篇小說和一些自然科學著作。歌德也寫過一些短篇小說。1794年歌德爲席勒的《時代女神》雜志寫了總題爲《德
流亡者談話錄》的短篇小說集,這是摹仿薄伽丘《十日談》之作。作者采用框形結構把幾個故事串連起來,使全書渾然一
。這是當時歐洲短篇小說一種獨特的藝術方式。《德
流亡者談話錄》共包括7個故事,此次收入的《女歌唱家安托奈麗》、《商人、美人兒和律師》、《神秘的敲擊聲》、《美麗的女店主》、《面紗》、《斐迪南》和《一條大河的故事》均出于這個集子。歌德還把一些短篇小說
入到長篇小說中,如《褐姑娘》、《誰是泄秘者》、《新美露西娜》、《50歲的男人》等被編入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的漫遊年代》。歌德的短篇小說有他自己撰寫的,也有取材于童話、故事、傳說、轶事等民間口頭文學,在此基礎上加以整理提高的。如《女歌唱家安托奈麗》源于哥達奧古斯特王子有關巴黎一位女演員的口頭報告,《美麗的女店主》和《面紗》取材于法
佛朗索瓦·巴松皮埃爾元帥的自傳,《神密的敲擊聲》是流傳于魏瑪的口頭傳說,《新美露西娜》是根據法
神話裏小
妖的故事改寫的。而《新帕裏斯》則是歌德7歲時反複向他的小夥伴講過的自己編造的故事,後來收集在自傳《詩與真》中。歌德的短篇小說有的寫的是奇人奇事,出現的人物往往無名無姓,僅以男女、老幼、身份或職位來區分,而且有的故事只有結尾,沒有結果,需要讀者去思索猜測,有的則反映了當時新興的資産階級的心態,他們的理想和追求,以及道德觀念。在歌德的作品中常常潛藏著歌德對社會的認識和憧憬。歌德的故鄉法蘭克福是一座中世紀德
古城,由于地理位置適中,在歌德出生時已是當時南北交通的商業中心。歌德從小就在這裏感受到近代商業城市的氣息,同時也看到中世紀封建主義的遺迹以及在政治製度和社會生活中的殘留的影響。歌德一生經曆了好幾個極爲重大的曆史事件,他目睹了歐洲七年戰爭,法
資産階級大革命,以及整個拿破侖時代。他的作品中或多或少有這個時代某一個階級或者某一個方面的反映,比如在《狩獵》中歌德寫到:“侯爵的父
活到了這一時刻,並且利用這一時刻直言不諱地宣布:全
民都應該同樣勤勉度日,同樣發揮作用,同樣去創造,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先收獲,再享受。”其中“這一時刻”便暗指法
1789年資産階級大革命。在這裏歌德借侯爵父
之主張賦予法
資産階級革命家提出的平等思想以新的內容。歌德的作品也常常傾注著他的人生經曆和
驗。《一個美好心靈的自述》講述的是一位出身門第較爲高貴的女子獨善其身,通過加強宗教修養反躬自省而獲得完美的道德的故事。爲了皈依上帝,純潔自己的靈魂,她兩次舍棄了愛情。主人公的原型是歌德母
的一個女友蘇珊娜·卡塔琳娜·馮·克萊騰貝格。這篇作品是根據她的談話和信劄寫出來的。但是歌德本人的經曆在撰寫過程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嚴重的咯血症也曾使歌德病倒在
,好幾天都在生與死之間搖曳不定。經過一年半他才完全康複。在此期間他認真研究過虔誠派的著作,而且參加過享胡特兄弟會的祈禱課,與虔誠派關系密切。宗教在歌德的一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歌德從小就接受宗教教育,天天讀聖經,而且還偷偷地閱讀過其它宗教書籍。後來他雖然
離了正統的基督教,但是他直到老年時仍承認,他大部分智力修養要歸功于聖經。另外,歌德本人在其一生中一再表達對自我修養的要求。他曾說過,“爲了不讓自己發黴,我們必須不斷變化,不斷更新和變得更年輕。”從作品中女主人公叔叔的身上我們還可以看到歌德父
的蹤影,如在房屋布置方面,他們的觀點略同。1755年歌德家的房子改建時,他的父
特別強調“內部布置要舒適、講究”,而不去過分追求房子的外觀。他花了大量的精力裝飾他的藏書室和一個收藏同時代藝術家作品的畫廊。
歌德是中人民十分熟悉和喜愛的德
作家。歌德的作品在20世紀初期便已介紹到中
。1903年上海作新社出版的《德意志文豪六大家列傳》中就有一篇《可特傳》(《歌德傳》)。1902年至1903年馬君武譯出《少年維特之煩惱》片斷。20世紀20年代郭沫若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全譯本問世後,曾在中
青年中引起強烈的反響。歌德的經典之作《浮士德》從本世紀20年代起至今已經有十幾種不同的中文譯本。他的詩集、長篇小說、戲劇、傳記等中文譯本都已經先後出版。而歌德的短篇小說似乎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研究的也不夠。湖南文藝出版社有心填補這一空白,應他們之約選譯了這本《歌德短篇小說選》。本書共收集了22篇作品,其中有些是第一次被譯成中文。讀過本書之後你對歌德的短篇會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囿于時間、條件和
平的限製,本書的編選和翻譯難免有不妥或錯誤之
,敬請讀者和專家不吝賜教。在本書編選過程中,得到友人王淑民女士和康秉瑞先生的熱心支持。大部分德文原著均由王淑民女士慷慨贈送,謹在此表示深切的謝意。 王印寶 1994年盛夏
《歌德作品集》譯序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一對鄰人兒女的奇緣”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