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中國現代人物傳記>毛澤東傳>第38節 大決戰的日日夜夜(下)

《毛澤東傳》第38節 大決戰的日日夜夜(下)

中國現代人物傳記作品

  遼沈戰役一結束,南線的戰略決戰——淮海戰役便開始了。

  淮海戰役是人民解放軍在以徐州爲中心、東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起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一次規模空前的戰役。集結在這個地區的guodang軍隊有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副總司令杜聿明指揮下的四個兵團和三個綏靖區部隊,加上以後從華中增援的黃維兵團等部,總兵力達八十多萬人。其中,邱清泉兵團的第五軍和黃維兵團的第十八軍是南京政府僅存的兩支最精銳的主力部隊。葉劍英曾這樣分析:“敵人重兵密集,便于機動,增援迅速。若要攻殲其任何一部,必須首先攔住敵人的援兵,才能贏得時間,保持主動。這是華東戰場與其他戰場截然不同的特點,也是影響戰役勝敗的關鍵。”①人民解放軍參加這次戰役的,有華東野戰軍十六個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還有華東、中原軍區的地方部隊,總共約六十多萬人,數量少于敵軍,裝備和交通運輸條件更遠不如對方。雙方的力量對比,和東北戰場上不同。

  當時,蔣介石的打算是:在徐州地區布下重兵,既可尋求同解放軍主力決戰,又可以退而作爲長江一線的屏障,保住它的根本重地——南京和上海;當戰局對它不利時,還可以將主力撤至江南,鞏固長江防線,阻止解放軍過江。因此,如果不能抓住戰機,在徐州地區消滅它的主力,讓劉峙集團縮回江南,就會給以後的渡江作戰和解放江南廣大地區帶來許多困難,甚至會延長全guo革命勝利的時間。作出殲滅劉峙集團于徐州地區這個決斷,需要有很大的勇氣和魄力。

  確定淮海戰役的規模和部署,有一個發展過程。最早提出發起淮海戰役這個建議的,是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九月二十四日清晨,當人民解放軍已突入濟南內城進行巷戰時,他致電中央軍委並報華東局、中原局,提出爲了更好地改善中原戰局並爲將來渡江創造有利條件,“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如果“全軍即進入休整,如此對部隊有好chu,但易失去適宜作戰——秋涼氣候和濟南失守後加于敵人之精神壓力”。②第二天中午,劉伯承、陳毅、李達致電中央軍委:“濟南攻克後,我們同意乘勝進行淮海戰役。”③當晚十九時,毛澤東爲中央軍委起草複電:“我們認爲舉行淮海戰役甚爲必要。目前不需要大休整,待淮海戰役後再進行一次休整。”並且明確地指出:“你們第一個作戰,應以殲滅黃兵團于新安、運河之線爲目標。”④這裏說的“黃兵團”,是指位于徐州東側、由黃百韬率領的第七兵團。當時所說的“淮海戰役”,准備奪取兩淮(淮yin、淮安)、海州,打通山東和蘇北的聯系,威脅長江北岸,爲下一步在徐州、浦口線上的作戰創造有利條件,還不是作爲南線戰略決戰的淮海戰役。

  電報發出後,毛澤東繼續觀察和思考著。他很快覺察到,這次戰役的規模和影響將比原來預想的要大得多。九月二十八日,他爲中央軍委起草電報指出:“黃兵團調回新安鎮地區業已證實。你們淮海戰役第一個作戰,並且是最主要的作戰,是鉗製邱李兩兵團,殲滅黃兵團。新安鎮地區距離徐州甚近,邱李兩兵團赴援甚快。這一戰役必比濟南戰役規模要大,比睢杞戰役的規模也可能要大。因此,你們必須有相當時間使攻濟兵團獲得休整補充,並對全軍作戰所需包括全部後勤工作在內有充分之准備,方能開始行動。”⑤十月十一日,他又再次電示:“本戰役第一階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殲滅黃兵團,完成中央突破”;並且更著重地提出:“要用一半以上兵力,牽製及阻擊及殲敵一部以對付邱李兩兵團,才能達成殲滅黃兵團三個師之目的。這一部署,大ti如同九月間攻濟打援的部署,否則不能達成殲滅黃兵團三個師之目的。”⑥像這樣“用一半以上兵力”來打援的巨大決心和部署,完全出乎guodang當局的意料之外。它對以後保障淮海戰役的初戰大捷有著巨大的意義。

  由于預見到淮海戰役的規模將越打越大,毛澤東立刻考慮到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這兩支大軍並肩作戰的問題,在十月十一日那個電報中提出:正在徐州以西的豫東地區的“孫元良三個師現將東進,望劉陳鄧即速部署攻擊鄭徐線,牽製孫兵團”。同一天,他又致電叮囑中原野戰軍:“否則,孫兵團加至徐州方面,將極大妨礙華野的新作戰。”⑦根據中央軍委的部署,中原野戰軍在二十二日以突然動作攻克鄭州,消滅guodang軍隊一萬多人。中原野戰軍參謀長李達回憶道:“從打鄭州開始,淮海戰役即成爲華野、中野兩支大軍共同執行的任務了。正如鄧小平政委引用毛澤東主席說過的一句話:兩個野戰軍聯合在一起,就不是增加一倍力量,而是增加了好幾倍的力量。”⑧

  就在中原野戰軍攻克鄭州的同一天,毛澤東又對他們的下一步行動提出新的要求:“以主力于邱李兩兵團大量東援之際,舉行徐蚌作戰,相機攻取宿縣、蚌縣,堅決徹底幹淨全部地破毀津浦路,使敵交通斷絕,陷劉峙全軍于孤立地位。”⑨可以清楚地看到,把淮海戰役的戰略目標擴大爲力爭包圍並殲滅徐州“剿總”劉峙全軍的巨大決心,到這時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構想。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日,東北遼沈戰役勝利結束,中guo的軍事形勢進入一個新的轉折點,即戰爭雙方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這樣一個有利形勢面前,淮海戰役應該怎樣打?毛澤東覺得原定的在新安鎮地區殲滅黃百韬兵團後華野主力轉向淮安、淮yin地區的部署已不能適應戰爭形勢的發展。十一月七日,即淮海戰役發起後的第二天,他致電華東並告中原野戰軍的領導人,提出:第一仗估計需要十天左右時間,力爭殲滅黃百韬等部廿一二個師,“如能達成此項任務,整個形勢將改變,你們及陳鄧即有可能向徐蚌線迫進。那時蔣介石可能將徐州及其附近兵力撤至蚌埠以南;如果敵人不撤,我們即可打第二仗,殲滅黃維、孫元良,使徐州之敵完全孤立。”這樣,他對淮海戰役規模的構思又推進了一步。十一月九日,他在接到粟裕、張震關于“抑留敵人于徐州及其周圍,爾後分別削弱與殲滅之”的建議後,立即在九日起草了一份“佳亥”電,明確提出:“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至此,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即毛澤東在十一月二十三日致中原、華東領導人電報中提到的“隔斷徐蚌,殲滅劉峙主力的總方針”,便最終確立了。

  毛澤東曆來主張:要多謀善斷。在淮海戰役正式發動前的一個多月中,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同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的指揮員反複磋商,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

毛澤東傳第38節 大決戰的日日夜夜(下)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38節 大決戰的日日夜夜(下)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