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長江、嫩江等流域1998年夏發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
,牽動著億萬中
人民的心。人們在關注災情的同時,也迫切希望了解,爲什麼今年會發生特大洪
?爲什麼洪
一次接一次,而且持續時間長?
今年6月以來,江南、華南大部地區出現強降天氣,部分地區形成洪澇災害;東北以及華北北部地區也較往年雨
多。氣象專家說這主要是由于北方冷空氣和南方暖
氣流共同影響所致。
氣象學家發現,今年長江全流域大洪
主要是因大氣環流異常變化造成的,西太平洋“副高”起落失常、分別長達半月之久的兩段“梅雨”,是釀成破記錄洪
的直接原因。這次洪災早在去年冬天就已經初露端倪,去年12月的冬汛,今年3月開始的春汛(比正常年份提前一個月),造成南方地區冬春季雨
偏多,江河
位普遍偏高。同時,也使各地農田
利建設受到一定影響。雖然4、5月長江中下遊地區的降
相對正常年份偏少,但是從6月開始的兩次大降
使形勢急轉直下:第一次是6 月12日到27日,江南地區開始頻繁降雨,雨帶在江西、湖南、福建等省徘徊,造成這些地區防汛形勢緊張,多數江河湖泊達到曆史最高
位;第二次大降
開始于7月20日夜晚,武漢出現大暴雨。隨後,江南北部、四川東部等地接連出現長時間的中雨、大雨,部分地區出現暴雨、大暴雨,一直持續到7月31日。這一次大的降
使本已長時間超過警戒
位的長江幹流難堪重負,加上長江上遊下來的五次洪
以及中遊洞庭湖
系的澧
、沈江,鄱陽湖
系的樂安江、昌江、修
等河流大流量彙人長江,致使長江
位持續升高、長期不退,最終釀成1954年以來長江全流域
的特大洪
。
那麼,今年長江流域爲什麼會出現如此長期大量的降?陸均天認爲: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說“罪魁”是副高,即副熱帶高壓。6月的洪
主要是由于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梅雨造成的,尚屬正常;而7月的降
則歸咎于副熱帶高壓的南退東移,贛、閩、湘、桂等省的一些地區降
量之大,持續時間之長,是近幾十年來罕見的,這就屬于反常現象。正常年份7 月下旬,長江中下遊地區應該
于副高控製之下,進入伏旱,出現高溫少雨天氣,雨帶應該北移。但是在厄爾尼諾現象及其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副高南退東移,使長江中下遊地區
于副高邊緣,暖
氣流與北方冷空氣相遇,必然形成降
。況且今年南方輸送的
汽充足,于是在長江、兩湖盆地及以南地區,再次出現暴雨,形成嚴重的洪澇災害。萬幸的是,目前爲止,今年臺風出現次數較少,而且登陸時間比往年都晚。不然,臺風帶來的惡劣天氣,無疑會使長江防汛雪上加霜。
長江流域已經經曆了6次洪,而副高仍然沒有後撤的迹象,長江上遊和中下遊地區仍然會有降
。盡管形成像6月、7月那樣大規模降
的可能
不大,但由于上遊己長時期降雨,加上植被破壞等因素,蓄
能力較弱,一場中雨也可能形成洪
下瀉,因此形成新的洪
的危險依然存在。而且中遊長江堤防經過50多天浸泡,已經經不住風吹雨打,抗洪形勢不容樂觀。
氣象學家認爲,從氣象學角度上說,今年長江大的起因,幾乎完全一樣。氣象學家將今年6、7月份和1954年同期的氣象圖比較後驚奇地發現,這兩年6、7月份的大氣環流極其相似:6、7月間西太平洋“副高”的平均位置都穩定在“梅雨”位置上,也即北緯20度上下的華南地區。而常年7月“副高”已在北緯28度以北的長江流域。這樣一來,本應是華北雨季的降雨卻落至江淮流域。今年與1954年不同的地方在于,今年7月上半月“副高”曾光顧長江流域半月左右,梅雨中斷,暴雨停止,使長江幹流及兩湖盆地的
位稍有下降。如果沒有這段晴熱高溫,其後果不堪設想。
對于今年長江流域的大量降,氣象部門早在3月份全
的會商會上就已作出了比較准確的預報。在防汛抗洪過程中,中央和地方各省氣象臺也及時發布了一次又一次准確預報,爲防汛指揮部提供了科學決策,受到廣泛稱贊。但是,陸均天警告說,氣象預報只能預測災害,不能消除災害。通過預報,可以提前准備,避免人員傷亡,盡量減少損失,但預報即使百分之百准確,災害的到來仍然無法避免。而且,同樣多的降
,以前可能不會成災,現在則難以預料。除了
利建設,還受環境保護等因素影響。因此,長遠來看,要減少災害,還應加強綜合治理,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長江流域的特大洪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幹流
位居高不下。據專家分析,其中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持續時間較長的強降雨。6月底,地長江中遊的洞庭湖、鄱陽湖湖區接連出現強降雨,加上不斷接納支流來
,致使長江800多公裏的江段超過了警戒
位。而此時,長江的第一次洪
尚未出現。此後的一個多月時間裏,地
長江上遊的四川東部和三峽區間,又連續出現強降雨。同時,長江全流域也出現了數次強降雨。一時間,天上地下,大量的來
滾滾湧人長江。
其次是洪來勢猛,洪
間隔短。第一次洪
宜昌報
的時間是7月2 日,16天後的7月18日,第二次洪
出現,緊接著,7月24日第三次洪
宜昌報
。8月7日,第四次洪
出現;8月12日,第五次洪
出現;8 月16日,第六次洪
出現。前兩次洪
過後,湖北宜昌以下的中下遊江段全線超過警戒
位。上遊來
源源不斷,下遊退
緩慢,洪
一
追著一
。長江中下遊江
呈現出“上壓下頂”的態勢,于是,
位急劇上漲,久漲不落。
第三,長江上遊土保持差,中下遊因此遭殃。由于長江上遊的岷江、嘉陵江流域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森林吸納雨
的能力減弱,大量雨
直下江河。
土流失又導致泥沙俱下,河道湖泊淤積,加重了長江中下遊防洪的壓力。
第四,行洪蓄洪區域大幅減少。據介紹,長江流域承擔蓄洪重任的八大湖泊面積比50年代初減少了33%,減少面積達5500多平方公裏。長江一些支流的堤壩加高加固、湖區蓄洪能力的銳減、支流洪量的猛增,使
都積蓄在長江幹堤之內,再加上下遊洪
的頂托,使長江幹流
位居高不下。
第五,中下遊退緩慢。長江中下遊退
緩慢和長江的上下高程落差小有著直接關系。和長江6300多公裏的長度相比,它的上下落差卻不大。宜昌是長江上中遊的分界點,它離長江入海口1800多公裏,而上下落差高度才50多米。農曆大
又使下遊江
受到頂托,這樣上壓下擠使得長江中下遊積蓄的江
退
緩慢。
家防總辦公室的專家分析,盡管今年長江洪
的超額洪
目前還不及1954年1023億立方米的超額洪
量,但這次洪
給長江中下遊造成的壓力超過1954年的大洪
。近些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長江經濟帶在迅速崛起,爲了確保長江中下遊人民生命財産的安全,中央確定了嚴防死守、力保長江幹堤的方針。
《1998大洪水》全本在線閱讀完畢..
如果喜歡本書或本作者,您可以:
▷ 下載1998大洪水TXT全本
▷ 浏覽其他長篇紀實文學其他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