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皮亞傑>發生認識論原理>中譯者序

《發生認識論原理》中譯者序

皮亞傑作品

  

(一)

  讓·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是瑞士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對生物學、哲學、心理學和邏輯學都有精湛的研究。他自1921年開始,就從事兒童心理學的研究,目的在于由此探討認識論問題。1955年後,任日內瓦“發生認識論guo際研究中心”主任。以他爲代表的日內瓦學派數十年來積累了大量有關兒童心理學的實驗研究資料,先後出版了不少專著和論文,對西方現代兒童心理學有相當廣泛的影響;重複驗證和著文介紹、討論他的工作的心理學工作者頗多,看法卻不盡相同。近年來,蘇聯心理學界對他的工作也十分注意,也有一些評論。

  《發生認識論原理》一書是皮亞傑在1970年出版的一本理論xing著作,較集中、系統地闡述了他對于認識論的觀點。他指出:“發生認識論的特有問題是認識的成長問題”(見本書引言),而研究認識的發生發展是認識論不可缺少的一個部份;並指出發生認識論的第一個特點是研究各種認識的起源;第二個特點是:“它的跨專業xing質”(見本書引言)。本書共包括三章。第一章根據對心理的發生發展的分析,討論認識的發展和形成。皮亞傑認爲:“傳統的認識論只顧到高級shui平的認識,換言之,只顧到認識的某些最後結果”(見本書引言),看不到認識本身的建構過程;他自己則是從其心理的發生發展來分析認識。在第二章,分析了獲得認識的生物學前提,也就是認識在機ti方面的起源和機製問題。最後,在第三章則對一些古典認識論問題作了考查,他認爲各門科學都應有自己的認識論,但認識總是一種繼續不斷的建構。

(二)

  皮亞傑研究了兒童智力在各個年齡階段上的個ti發生發展,從認識的起源一直追蹤到科學思維的發展。由于皮亞傑曾學習精神分析學說、病理心理學,做過西蒙(t.simon)的助手,也在比奈(a.binet)實驗室進行過測驗研究,又受到格式塔心理學的影響,他綜合了觀察法、詢問法、測驗法和實驗法而創造出臨chuang法,或稱之爲臨chuang描述技術。這個方法有它的獨到之chu。它的出發點是皮亞傑的結構整ti理論,即從整ti來觀察兒童,強調實驗的自然xing質。他認爲用單純觀察、單純測驗等單一方法不能全面地了解兒童。在他的研究中,主試細致地觀察兒童活動,引導兒童活動,讓兒童自由談話,自由敘述,同時因勢利導,進行分析。對于年齡較大兒童則采用作業法與談話法相結合的方式,並在實驗過程中適當穿cha提問。總的說來,這個方法的特點是:從整ti的觀點研究兒童,比較全面和細致;比較靈活,不拘一格;不僅觀察兒童認識什麼,也探討他如何認識,從而了解兒童的智力發展過程。皮亞傑的兒童心理研究的方法和結果,在本書第一章中作了表述。

(三)

  皮亞傑認爲從發生認識論來看,有必要從生物學方面來考慮認識論問題,他說:“心理發生只有在它的機ti根源被揭露以後才能爲人所理解。”(見本書第二章)按照皮亞傑的觀點,生物的發展是個ti組織環境和適應環境這兩種活動的相互作用過程,也就是生物的內部活動和外部活動的相互作用過程;拉馬克學說“主要缺乏的是關于變異和重新組合的一個內在能力的概念,以及關于自我調節的主動能力的概念”(見本書第二章),而行爲主義者所提出的s->r公式則是堅持了拉馬克學說的精神的。他認爲:“一個刺激要引起某一特定反應,主ti及其機ti就必需有反應刺激的能力”(見本書第二章),因而提出s<==>r這一公式,並說:“更確切一些,應寫作s(a)r,凡其中a是刺激向某個反應格局的同化,而同化才是引起反應的根源”(見本書第二章)。在第二章裏,皮亞傑也對天賦論、從本能到智力的過渡、自我調節系統等問題進行了分析。

  

(四)

  爲了弄清楚皮亞傑在本書中所闡述的這個理論ti系,先要看一看皮亞傑關于認識結構的幾個基本概念。

  首先是格局(schema)。個ti如何能對刺激作出反應呢?這是由于個ti原來具有格局來同化這個刺激。個ti把刺激納入原有的格局之內,就好像消化系統將營養物吸收一樣,這就是所謂同化。由于同化作用,個ti于是能對刺激作出反應。同化有三種shui平:在物質上,把環境的成分作爲養料,同化于ti內的形式;感知運動智力,即把自己的行爲加以組織;邏輯智力,把經驗的內容同化爲自己的思想形式。

  同化不能使格局改變或創新,只有自我調節才能起這種作用。調節是指個ti受到刺激或環境的作用而引起和促進原有格局的變化和創新以適應外界環境的過程。調節因素是內在的。

  適應包括同化和調節兩種作用和機能。通過同化和調節,認識結構就不斷發展,以適應新環境。皮亞傑把適應看作智力的本質。通過適應,同化和調節這兩種活動達到相對平衡。平衡既是一種狀態,又是一種過程。平衡狀態不是絕對靜止的,一個較低shui平的平衡狀態,通過機ti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就過渡到一個較高shui平的平衡狀態。平衡的這種繼續不斷的發展,就是整個心理智力的發展過程。因此,可以說,平衡是認識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格局可以說是認識結構的起點和核心。通過嬰兒開始的各種活動,格局就逐漸分化爲多數格局的協同活動,並能建立新的格局和調整原有的格局,對外界刺激再進行新的各種shui平的同化。格局的這種不斷擴展,使得結構愈來愈複雜,最後達成邏輯結構。皮亞傑說:“認識的獲得必須用一個將結構主義(structurism)和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緊密地連結起來的理論來說明,也就是說,每一個結構都是心理發生的結果,而心理發生就是從一個較初級的結構轉化爲一個不那麼初級的(或較複雜的)結構”(見英譯本序言)。

(五)

  皮亞傑理論的另一個特點是用邏輯和數學的概念來分析說明思惟的發展過程,並引進了一些邏輯、數學的術語。他用符號邏輯作爲工具,對實驗材料作了結構xing的分析,並提出相應的結構模式。他用運演(operation)這一術語來說明兒童的活動類型。各個運演的協調就組成結構的整ti,包括群(group)、格(lattice)和群集(grouping)等,群集又是在群和格的基礎上形成的。群和格是數學上的排列、組合結構;群集是一個分類系統。皮亞傑用它們來說明兒童行爲的心理協調的初級邏輯形式和運演。當兒童的思惟達到了高級形式……

發生認識論原理中譯者序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中譯者序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