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將此書獻給克裏斯托弗·科赫,沒有他的熱情和支持這本書就不可能面世。
很高興《驚人的假說》一書已被譯成中文。這使得它可以供許許多多有學識的中讀者閱讀。這本書是爲對意識問題感興趣的非科學界人士,同時也爲科學家,特別是那些具有一些神經科學背景的科學家而著。
自1994年本書出版以來,神經科學又取得若幹進展。nikos logothetis和他的同事們對雙眼競爭的研究已經延伸到其他的皮層區,特別是視覺等級系統的較高層次,比如颞下區(it)。一個引人注目的結果是:很大一部分的相關神經元都按照猴子預先推測的感知(percept)而活動,其中許多采取“全或無”的方式,這很明確地表明在這特定的任務中,這些神經元的發放確實是意識的部分神經對應物。我們熱切地期待有更多類似的工作成果發表。
基于神經解剖學證據,christof koch和我認爲,當視覺信息經過我們的眼睛時,盡管大部分信息通過初級視覺皮層,但是人們並不能直接地知道在vl視區上的神經元的發放。我們確信意識是由視覺等級系統中的較高層次來清晰地表達。現在,視覺心理學的一些新的實驗證據支持了我們的假設,但這還不足以證明它。
david milner和melvyn gopdale于1995年出版了一本重要著作,名爲《行動中的視覺腦》。在書中,他們提出在腦中或許存在著快速的“在線”系統,它對簡單的視覺輸入可以作出適當的、但稍顯刻板的行爲響應,就像伸手去抓個杯子那樣。這些系統是快速且無意識的。相反地,milner 和goodale還提出存在著一個與此相並行的較慢的意識系統,而它可以理更複雜的視覺情況,並且能夠影響到許多不同的運動輸出(包括語言)的選擇。這種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兩個系統並存的思想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假說,但是這些假定的通路究竟怎樣工作,它們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還遠遠沒有搞清楚。
已故的irvin rock從心理學的角度指出,視覺系統是將複雜特征的表達建立在簡單特征表達基礎之上的分等級系統。他還做了一些實驗支持這種想法,這與j.j.gibson所偏愛的直接感知的過于簡單的假設是相矛盾的。
總之,自從這本書問世以來已有某些進展。但到目前爲止,還沒有強有力的證據所支持的重大突破。它能使我們得出這樣一個清晰的假設,即腦究竟幹了些什麼才使得我們具有了意識。在這種突破到來之前,我們不大可能解決可感受的特(如藍
的程度)這樣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與此同時,哲學家們會繼續喋喋不休地反對這個觀點。
我希望這本譯著能夠引起中讀者在意識問題方面的興趣,並且能鼓舞其中一些人對這一困難且具有極大魅力的課題開展實驗研究。
francis crick
1997年10月
意識問題是對當代科學的巨大挑戰。著名的數理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在《皇帝新腦》一書中闡述了電腦、人腦及物理定律之間的相互關系。他假托一個故事作爲該書的開場白,故事說某單位設計成功一臺能卓越、速度驚人的“超子”電腦,並在新聞發布會上讓它當衆回答出席者的各種問題。與會者生怕自己的問題太粗淺而躊躇不前。突然,一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十幾歲男孩打破了沈默。他羞怯地問道:“你現在的感覺如何?”“超子”茫然不知所措。彭羅斯借此說明,計算機雖然取得巨大成功,但與人腦相比,仍有許多原則區別。現在,盡管人類設計的計算機能夠戰勝
際象棋世界冠軍,但它並不具備意識功能。
意識問題曆來是哲學家十分關注的研究對象,但是,經過長達幾個世紀的探索,仍沒有取得實質進展。心理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以後,也把意識問題作爲重要的研究課題。自從德
心理學家馮特把心理學看作是一門行爲科學之日起,意識問題就被打入冷宮。大多數神經科學家往往諱言自己的研究與意識問題有關。只有當他們功成名就之後,才會對此發表議論。例如:謝林頓、埃克爾斯等人,在他們獲得諾貝爾獎以後,就出版了若幹著作論述自己對意識問題的看法。由于意識問題的極端複雜
,至今還沒有取得突破
進展。
本書作者克裏克獨辟躁徑,堅持一個數理科學家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大膽地提出了一個基于“還原論”的“驚人的假說”。他認爲“人的精神活動完全由神經細胞、膠質細胞的行爲和構成及影響它們的原子、離子和分子的質所決定”。他堅信,意識這個心理學的難題,可以用神經科學的方法來解決。在《驚人的假說》一書中,他把視覺作爲研究意識問題的突破口,認爲意識源于“注意”和“短時記憶”相結合的過程。在本書的末尾,作者大膽地涉足“自由意志”問題。他分析了某些大腦損傷患者的行爲反應,提出“自由意志”的解剖部位可能與“前扣帶回”密切相關。他還提出了研究意識問題的一系列心理學、解剖學和神經科學的實驗設計和方法,這些觀點、理論和方法顯然是對意識問題研究中長期
于主導地位的哲學、心理學思想方法的嚴重挑戰。“驚人的假說”把一個長期困擾哲學、心理學界的複雜的意識問題還原成一個典型的現代神經科學問題,確實有些出人意外。
本書出版時適逢際學術界對意識問題重新發生興趣的時期。一方面計算機科學迅速發展和普及,個人電腦正在進入千家萬戶,計算機的功能愈來愈強大。但是,要想設計一個具有獨立意識、能主動感知和適應周圍環境的自動機,卻遇到一些不可逾越的困難。雖然80年代後期人工神經網絡取得某些進展、但與人的複雜行爲相比,尚有許多本質差別。另一方面,近年來腦科學、神經科學發展迅速。20世紀90年代被科學界稱爲“腦的十年”。現在一些新的實驗儀器技術,如:正電子發射斷層圖(pet)、功能
核磁共振技術(fmri)等無損傷
技術的發明和改進,可以探測正常情況下人的神經活動。這些實驗技術爲探索意識問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實驗證據和可能
。科學的進步,人類生産活動和社會活動的需要,呼喚人類揭開意識的奧秘。在此背景下,克裏克的“驚人的假說”應運而生,揭開了用自然科學方法研究意識問題的序幕。
克裏克是學界泰鬥,他與沃森一起因發現dna雙螺旋結構而獲得1962年諾貝爾醫學獎,開創了分子生物學的新時代。70年代,他把興趣轉向神經科學,特別對視覺系統的理論和模型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認爲,自從雙螺旋模型提出以後,分子生物學中的一些基本問題大上已得到解決,而人類對自身的精神活動理解得太少。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他選擇了意識問題作爲研究目標。
譯校者們極爲贊賞克裏克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人腦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系統論的精髓在于系統的功能不能完全還原成組成單元。特別是非線系統,其複雜
遠非是個別單元可預測的。系統的組織結構、層次關系對系統的功能起重要作用。意識問題是心理學中最爲複雜的一個問題。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宗教的、哲學的、心理學的和神經科學的解釋可能仍會各執一詞。長期共存。令人欣慰的是,人們終于開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探索意識問題了。我們很高興把克裏克著作的中文簡
譯本獻給中
的讀者,爲對此問題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一本重要的參考書。
原書出版不久,我們收到了程子習博士(我組已畢業碩士生)從美寄來的克裏克的原版書。現在我們研究組正從事視覺理論與模型研究,承擔著
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大家抱著極大的興趣讀完了這本深入淺出的著作。我們感到這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對我們當前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們有義務向中
讀者作一介紹,因此,我們向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一推動”叢書編輯部推薦了此書,立即得到他們的積極響應。
本書中譯本是我們研究組的集勞動成果。爲了培養青年人的譯作能力,大部分譯稿由博士研究生執筆。參加翻譯、核校及審訂者爲吳新年、崔翯(第一至六章 );潘曉川、齊翔林(第七、八、十章 );曾曉東、齊翔林、王志宏、汪雲九(第九、十一至十八章 );汪雲九、齊翔林、潘曉川、王志宏、倪睿、楊謙(其余部分)。我們從譯校工作中學習了很多東西。但是,由于
內尚無專門研究“意識”問題的機構和隊伍,個別名詞在不同專業中也有不同譯法;此外,
外研究“意識”問題的思想、理論尚未爲
內學術界所熟悉,再加上我們對此問題認識上的粗淺,因此,譯作中的錯誤在所難免,望讀者發現後不吝指教。
我們感謝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
科學院視覺信息加工開放實驗室多年來的資助,使得我們有可能在我們感興趣的領域內從事長期研究,並提供必要的時間和條件,保證了本書的翻譯出版。最後,感謝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承諾了本書的出版工作,談判取得本書中譯本的出版權。
譯校者
1997.9于北京中科學院生物物理所
《靈魂的科學探索》題獻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前言”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