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一個領域內發現最神奇的東西,然後去研究它。”
——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
要研究意識問題,首先就要知道哪些東西需要我們去解釋。當然,我們大上都知道什麼是意識。但遺憾的是,僅僅如此是不夠的。心理學家常向我們表明,有關心理活動的常識可能把我們引入歧途,顯然,第一步就是要弄清楚多年來心理學家所認定的意識的本質特征。當然,他們的觀點未必完全正確,但至少他們對此問題的某些想法將爲我們提供一個出發點。
既然意識問題是如此重要和神秘,人們自然會期望,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就應該把主要精力花在研究意識上。但事實遠非如此。大多數現代心理學家都回避提及這一問題,盡管他們的許多研究都涉及意識。而大多數現代神經科學家則完全忽略這一問題。
情況也並非總是這樣。大約在19世紀後期,當心理學開始成爲一門實驗科學的時候,就有許多人對意識問題懷有極大的興趣。盡管這個詞的確切含義當時還不太清楚。那時研究意識的主要方法就是進行詳細的、系統的內省,尤其是在德。人們希望,在內省成爲一項可靠的技術之前,通過對它的精心改進而使心理學變得更加科學。
美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與小說家亨利·詹姆斯是兄弟)較詳盡地討論了意識問題,在他1890年首次出版的巨著《心理學原理》一書中,他描述了被他稱爲“思想”(thought)的五種特
。他寫道,每一個思想都是個人意識的一部分。思想總是在變化之中,在感覺上是連續的,並且似乎可以
理與自身無關的問題。另外思想可以集中到某些物
而移開其他物
。換句話說,它涉及注意。關于注意,他寫下了這樣一段經常被人引用的話:“每個人都知道注意是什麼,它以清晰和鮮明的方式,利用意向從若幹個同時可能出現的物
或一系列思想中選取其中的一個……這意味著舍掉某些東西以便更有效地
理另外一些。”
在19世紀,我們還可以發現意識與記憶緊密聯系的想法;詹姆斯曾引用法人查爾斯·理遲特(charles richet)1884年的一段話:“片刻的苦痛微不足道,對我而言,我甯願忍受疼痛,哪怕它是劇烈的,只要它持續的時間很短,而且,在疼痛過去之後,永遠不再出現並永遠從記憶中消失。”
並非腦的全部作都是有意識的。許多心理學家相信,存在某些下意識或潛意識的過程。例如,19世紀德
物理學家和生理學家赫爾曼·馮·亥姆霍茲(hermann vonhelmholtz)在談到知覺時就經常使用“無意識推論”這種術語,他想借此說明,在邏輯結構上,知覺與通常推論所表達的含義類似,但基本上又是無意識的。
20世紀初期,前意識和無意識的概念變得非常流行,特別是在文學界。這主要是因爲弗洛伊德(freud)、榮格(jung)及其合作者給文學賦予了某種的情趣。按現代的標准看,弗洛伊德不能算作科學家,而應該被視爲既有許多新思想、又有許多優秀著作的醫生。正因爲如此,他成爲精神分析學派的奠基人。
早在一百年前,三個基本的觀點就已經盛行:
1.並非大腦的全部作都與意識有關。
2.意識涉及某種形式的記憶,可能是汲短時的記憶。
3.意識與注意有密切的關系。
但不幸的是,在心理學研究中興起了一場運動,它否定意識的應用價值,把它看成是一個純心理學概念,這部分原因是由于涉及內省的實驗不再是研究的主流,另一方面,人們希望通過研究行爲,特別是動物的行爲,使心理學研究更具科學。因爲,對實驗者而言,行爲實驗具有確定的觀察結果。這就是行爲主義運動,它回避談論精神事件。一切行爲都必須用刺激和反應去解釋。
約翰。沃森(john b.watson)等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發起的這場行爲主義運動,在美盛行一時,並且由于以斯金納(b.f.skinner)爲代表的許多著名鼓吹者的影響,該運動在三四十年代達到頂
。盡管在歐洲還存在以格式塔(gestalt)爲代表的心理學派,但至少在美
,直至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認知心理學成爲受科學界尊重的學科之前,心理學家從不談論精神事件。在此之後,才有可能去研究視覺意象,並且在原來用于描述數字計算機行爲的概念基礎之上,提出各種精神過程的心理學模型。即便如此,意識還是很少被人提及,也很少有人去嘗試區分腦內的有意識和無意識活動。
神經科學家在研究實驗動物的大腦時也是如此,神經解剖學幾乎都是研究死亡後的動物(包括人類),而神經生理學家大都只研究*醉後喪失意識的動物,此時受試對象已不可能具有任何痛苦的感覺了。特別是本世紀50年代後期,戴維·休伯(david hube1)和托斯滕·威塞爾(torsten wiesel)作出劃時代的發現以後,情況更是如此。他們曾發現,*醉後的貓大腦視皮層上的神經細胞,對人射到其眼內的光照模式呈現一系列有趣的反應特。盡管腦電波顯示,此時貓
于睡眠而非清醒的狀態。由于這一發現及其後的工作,他們獲得了1981年諾貝爾獎。
要研究清醒狀態下動物腦神經反應的特,是一件更加困難的事情(此時不僅需要約束頭部運動,還要禁止眼動或詳細記錄眼動)。因此,很少有人做比較同一個大腦細胞在清醒和睡眠兩種狀態下,對同一視覺信號的反應特
的實驗,傳統的神經科學家回避意識問題,這不僅僅是因爲實驗上的困難,還因爲他們認爲這一問題太具哲學味道,很難通過實驗加以觀測。一個神經科學家要想專門去研究意識問題,很難獲得資助。
生理學家們至今還不大關心意識問題,但在近幾年,某些心理學家開始涉及這一問題,我將簡述一下他們中的三個人的觀點。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忽視神經細胞或者說對它們缺少興趣。相反,他們主要想用標准的心理學方法對理解意識作出貢獻。他們把大腦視爲一個不透明的“黑箱”,我們只知道它的各種輸入(如感覺輸入)所産生的輸出(它産生的行爲)。他們根據對精神的常識了解和某些一般
概念建立模型。該模型使用工程和計算術語表達精神。上述三個作者也許會標榜自己是認知科學家。
現任普林斯頓大學心理系教授的菲力普·約翰遜-萊爾德(phil……
靈魂的科學探索第2章 意識的本質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