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經濟發展理論>中譯本序言

《經濟發展理論》中譯本序言

經濟類作品

  

——對本書的介紹和評論
(一)

  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883-1950年),美籍奧地利人,是當代西方著名經濟學家。《經濟發展理論》一書是他早期成名之作。熊彼特在這本著作裏首先提出的“創新理論”(innovation theory),當時曾轟動西方經濟學界,並且一直享有盛名。此書最先以德文發表于1912年,修訂再版于1926年,越數年又重印了德文第三版。1934年,以德文修訂本爲依據的英譯本,由美guo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被列爲(哈佛經濟叢書)第46卷。現在的中譯本,據此英譯本譯出。

  1883年,熊彼特出生于奧匈帝guo摩拉維亞省(今捷克境內,故有人又把熊彼特看作美籍捷克人)特利希鎮的一個織布廠主的家庭。他幼年就學于維也納的一個貴族中學;1901-1906年肄業于維也納大學,攻讀法律和經濟,乃奧地利學派主要代表人物龐巴維克的及門弟子。當時他的同學好友中有後來成爲奧地利社會民主dang領導人物的奧托·鮑威爾,以及後來成爲德guo社會民主dang人、第二guo際首領之一的希法亭。迨後他遊學倫敦,就教于馬歇爾;終生他高度推崇洛桑學派瓦爾拉。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熊彼特曾執教于奧guo的幾個大學。1918年,他曾一度出任考茨基、希法亭等人領導的德guo社會民主dang“社會化委員會”的顧問;1919年,他又短期出任由奧托·鮑威爾等人爲首的奧地利社會民主dang參加組成的奧guo混合內閣的財政部長。1921年,他棄仕從商,任私營比德曼銀行行長,1924年銀行破産,他的私人積蓄不得不受牽連而用于償債。1925年,熊彼特又回到學術界,先應邀擬赴日本任大學客座教授,但不久改赴德guo任波恩大學教授,直到1931年又短期訪日講學。1932年遷居美guo,任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直到1950年初逝世。熊彼特遷美後,盡管深居簡出,但仍積極從事學術活動:1937——1941年任“經濟計量學會”會長;1948-1949年任“美guo經濟學會”會長;如果不是過早去世,他還會擔任預先商定的即將成立的“guo際經濟學會”第一屆會長。

  從熊彼特的上述學曆和經曆可以看出,他一方面直接承襲了資産階級經濟學主要代表人物的yi缽;另一方面又與第二guo際首腦人物、社會民主dang人有過密切的關系。這些淵源,對于了解熊彼特的哲學觀點、政治見解和經濟學說的形成及其特點,都是極爲重要的。

  

(二)

  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以“對于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作爲副標題,涉獵範圍可謂極其廣泛。但是書中最具特se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他所提出的“創新理論”。全書共分爲六章 。第一、第二兩章最爲重要,從靜止狀態的“循環流轉”到經濟發展的根本現象,特別是第二章 ,對經濟發展,包括從“企業家”的特點和功能、“生産要素的新組合”、“創新”的涵義和作用,直到資本主義的産生,熊彼特都作了開創xing的精辟的論述,既是理論上的探討,也是曆史發展過程的概述。第三、四、五各章則進一步分別闡述了信貸與資本,企業家利潤,以及資本的利息。我們可以概括地說,“創新理論”就是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的核心。

  在書中,熊彼特首先用靜態方法分析了“循環流轉”,假定在經濟生活中存在一種所謂“循環流轉”的“均衡”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不存在“企業家”。沒有“創新”,沒有變動,沒有發展,企業總收入等于其總支出,生産管理者所得到的只是“管理工資”,因而不産生利潤,也不存在資本和利息。生産過程只是循環往返,周而複始。這實際上是一種簡單再生産過程。按照馬克思的分析,即使在簡單再生産的條件下,資本家照樣能獲得利潤,掠取剩余價值。可是在這裏,熊彼特卻否認了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産的情況,以及在這種情況下所存在的剩余價值剝削及其轉化形式利潤和利息。

  然後,熊彼特從“動態”和“發展”的觀點分析了“創新”和資本主義。他在這裏通過引進“企業家”和“創新”而導出了資本主義。這些內容就是書中第二章 所闡述的“經濟發展”的根本現象,也是熊彼特“創新理論”的本ti

  按照熊彼特的觀點,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産函數”,也就是說,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産要素和生産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産ti系。在熊彼特看來,作爲資本主義“靈魂”的“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引進“新組合”。所謂“經濟發展”也就是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地實現這種“新組合”而言的。

  熊彼特所說的“創新”、“新組合”或“經濟發展”,包括以下五種情況:(1)引進新産品;(2)引用新技術,即新的生産方法;(3)開辟新市場;(4)控製原材料的新供應來源;(5)實現企業的新組織。按照熊彼特的看法,“創新”是一個“內在的因素”,“經濟發展”也是“來自內部自身創造xing的關于經濟生活的一種變動”。我們認爲,這種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成分。

  熊彼特認爲,“資本主義在本質上是經濟變動的一種形式或方法,它從來不是靜止的”。他借用生物學上的術語,把那種所謂“不斷地從內部革新經濟結構,即不斷地破壞舊的,不斷地創造新的結構”的這種過程,稱爲“産業突變”。並說“這種創造xing的破壞過程是關于資本主義的本質xing的事實,應特別予以注重。”所以在熊彼特看來,“創新”、“新組合”、“經濟發展”,都是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離開了這些,就沒有資本主義。在這裏,熊彼特雖然強調了生産技術革新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作用,並在一定程度上引用了“變動”和“發展”的觀點,但卻抽掉了資本主義的生産關系,掩蓋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在熊彼特看來,所謂資本,就是企業家爲了實現“新組合”,用以“把生産指往新方向”、“把各項生産要素和資源引向新用途”的一種“杠杆”和“控製手段”。資本不是具ti商品的總和,而是可供企業家隨時提用的支付手段,是企業家和商品世界之間的“橋梁”,其職能在于爲企業家進行“創新”而提供必要的條件。但是我們知道,資本是一種生産關系,是爲資本家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這裏,熊彼特卻完全歪曲了資本的實質,掩蓋了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關系。

  接著,熊彼特又分析了“企業家利潤”及“利息”的産生。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只有在實現了“創新”的……

經濟發展理論中譯本序言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中譯本序言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