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章,我們已經初步介紹了美新經濟的發展狀況,在本章,我們還將作進一步的敘述。20世紀80年代,滯脹一直困擾著美
經濟,來自冷戰時期前蘇聯的正面威脅,來自日本咄咄逼人的追趕與超越,使這個戰後曾無限風光的經濟與政治巨人精疲力竭。
1987年,美出現新一輪的經濟危機——華爾街
市狂跌,人們在“黑
星期五”中再次
驗到了經濟巨人的衰弱與無能爲力。而在洛克菲勒總部大樓落入日本人手中的時候,甚至有人認爲輝煌已成過去,不可一世的美利堅合衆
,正面臨著昔日號稱“日不落帝
”的大不列顛相同的命運。
然而,曆史並沒有重演。
20世紀90年代,奇迹再一次降臨到這片神奇的土地上!
1991年4月,美經濟從戰後的第9次經濟危機中走出來,開始持續、穩定、較快地複蘇和增長,迄今爲止,已持續增長達120多個月,成爲美
有史以來第三次,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經濟擴張。更爲神奇的是,長期困擾美
經濟的滯脹痛在這一輪經濟擴張中消失得一幹二淨!
1992一1997年美經濟年均增長率爲20%,1998年達到3.5%,1999年達到4%;失業率從1991年的6.7%降爲1998年的4.5%,同期通脹率則由5%降至1.8%。另外,政府財政赤字也由
1992年近300o億美元高位回落到1997年首次財政盈余,這簡直是奇迹!自“20世紀”年代末通貨膨脹成爲美經濟頭號問題以來,只要經濟年增長率保持在2%一2.5%,充分就業的失業率就會在5.5%一6%之間,倘若經濟增長超過2.3%,失業率又降到5.5%以下時,則工資和物價會急劇上漲!這就是著名的菲利浦斯曲線,它已成爲美
經濟發展的一道緊箍咒。進入70年代以後,更是高通脹率與高失業率並存,讓美
經濟叫苦不疊,痛不慾生。突然間,一切都改變了,權威的菲利浦斯曲線自滯脹出現以來第二次被修正。美
不僅經曆了戰後時間最長的經濟持續增長,而且同時獲得了較低的失業率和近年爲父的通貨膨脹率!就在人們萬般困惑屢思不解之時,一個嶄新的經濟形態——新經濟,悄無聲息地破殼而出,曙光初現,漸漸走入人們的視野,而後從美
輻射到全世界,爲全球經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世紀末的美
:從舊經濟走向新經濟
20世紀中整個70年代對于美來說是一個惡夢般的歲月,滯脹中的經濟蹒跚不前,
內各種矛盾逐步激化,
際社會動蕩不安,來自冷戰的威脅更使美
政府夜不能寐。進入80年代,裏根上臺執政後,在經濟上采取供給學派和貨幣主義的主張,對
家宏觀調控政策進行了徹底的改造,此後,美
逐步走出滯脹的泥潭,開始了一段低而平穩的增長時期,並一直持續到布什執政。1990一1991年短暫的經濟危機是一個轉折點,連接著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此後的美
經濟呈現出全新的面貌,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中一枝獨秀。于是,那些意識超前的人們歡呼:新經濟的時代來臨了!1.裏根一布什時代與舊經濟的終結
20世紀80年代裏根上臺執政之後,美經濟中的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就是在走出滯脹泥潭後進入了一個長期持續穩定增長的階段。這裏面既有經濟周期因素的作用和高新技術發展引起經濟結構調整的原因,也有美
內及
際宏觀經濟調節思想和方式轉變所帶來的影響。
1983一1984年,當大多數西方家經濟回升乏力,停停走走之時,美
經濟卻呈現出強勁的複蘇勢頭。1983年美
實際
民生産總值增長率從1982年的一2.5%一躍而至3.6%;而到1984年,美
實際
民生産總值增長率進一步上升到6.8%,成爲1951年以來最有力的增長。1985一1987年,美
經濟回升勢頭有所減弱,進入一個低速增長時期,三年間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爲3.4%、2.7%、5.4%。
1988年,美經濟又取得了出人意料的進展,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全年增長率達到3.8%,勞動就業狀況顯著改善,通貨膨脹也得到有效控製。
1989年5月,裏根總統將要離任時,在其經濟報告中,對于美經濟十分樂觀。該報告稱:“今天,世界仿佛再生。那些懷疑美
人民決心和經濟複蘇能力的人們不再懷疑。……通過減少稅收和減少官僚政府的幹預,我們調動了美
人的創造力,預示了一個空前的和平繁榮時期的到來。”豈料不久,美
經濟增長率便降爲2.5%,成爲1983年以來經濟增長最低的一年。事實上,這是引起另一次衰退的力量已經在起作用:首先商業樓宇建築嚴重過剩,這部分原因是大範圍的儲蓄保險和不嚴格的規章製度合力作用的結果。與此相聯系的是許多金融機構軟弱無力。此外,
防開支的減少,也減少了有效需求。進入1990年,經濟增長速度更加緩慢,經濟停滯和危機迹象越來越明顯。
正當此時,8月初海灣發生了伊拉克武裝入侵和吞並科威特的嚴重事件。海灣危機使際形勢頓時變得緊張起來,戰爭的
雲促使石油價格上漲,打擊了美
企業家和消費者的信心,加深了美
的經濟困難,也觸發並加速了美
經濟衰退的進程。
這次危機是一次持續時間較短、程度較輕的周期危機,同戰後前幾次危機一樣,美
經濟危機期間照例是生産下降,市場銷售不暢,投資銳減,失業增加。
美的工業生産指數(1987年爲100)在1990年9月達到危機前的最高點110.6的
平,此後連續出現6個月的下降,到1991年3月降至最低點105.0,其中耐用品製造業的下降幅度爲7.7%。
商品銷售額的下降是生産過剩危機的典型表現之一,這次危機也不例外。美製造業和商業的銷售早在1990年9月開始下降,一直持續到1991年3月。由于銷售不暢,企業接到新訂單明顯減少,企業開工率隨之下降,例如製造業的設備能力利用率在1990年6.7月間曾達83.0%,到1991年4月降爲77.5%。
美的私人固定投資早在1988年第4季度已經開始下降,危機的發生使得這種下降趨勢更快、更明顯。
在危機的襲擊下,美的失業人數和失業率開始上升,1991年2月美
的失業人數已由1990年10月危機開始時的672.2萬上升到892萬,1991年6月美
失業率由上年同期的5.4%上升爲7.0%。危機的發生也使美……
聚焦新經濟第2章 美國:新經濟的發祥地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