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青年人的行爲表現也是多種多樣的。
作爲一個現實的社會成員,我們的各種行爲代表著一定的社會意義,反映著一定的社會關系。我們絕大多數的行爲要在層出不窮的社會生活中,在與周圍各類人們的相之中
現出來。如果說自我的行爲常規幫助我們初步認識了自身的一些行爲特點,那麼下一步就要把這些特點擺在多重多邊的社會關系中來調整了。換句話說,對自我行爲管理的主要價值就
現在我們如何去與他人相
的過程中調節好各種關系,准確地選擇確定自己的位置和身份,包括正確地看待相
與他人交往中可能發生的各種行爲沖突。這個過程,我們在這裏是從自我管理的角度來探討的,但在實際上,這正是所有的青年朋友們學會
事、學會做人、學會適應社會,進而改造社會的一個“新課堂”。
在生活之中,我們常以會不會和人打交道作爲一個人成熟與否的標志。而成熟意味著什麼?對于我們當代青年來說,成熟,不是變得模棱兩可,變得老于世故。我們把成熟用來標志生活中的一種主動權,一種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系之中能夠吸收、借鑒他人之所長,增強自身的自覺意識和自覺行爲。而對許多不知的人間深淺,有人曾經發出過“江頭未是風波惡,唯有人間行路難”的感歎。在我們中間,一些青年朋友惶惶然而舉步不前,另一些則不管三七二十一,硬沖硬闖的。雖說人們都是在生活之中學會生活的,不論以怎樣的方式生活,與人相
的學問總是“皓首難以明其理”。但是如果我們相信人的心理和行爲本身有規律可循,那麼人際關系也是完全可以被認識被駕馭的。雖然對每個人來說,認識的早晚和深淺並不一致。但對青年人來說,“做自己命運的主宰者”這一命題,本身就包含著准備在複雜的社會生活中搏擊,在重要的關系網絡中進取的決心;包含著你准備以勇敢者的身份、姿態和行爲在人群中走出一條自己之路的構想。
如果你曾有機會接觸過青工、老農、軍人、領導幹部和家庭婦女,並且把他們之間待人接物的行爲特點做些比較的話,你一定會發現,他們由于各自的職業、年齡不同,幾乎有著截然不同的習慣和行爲方式。這對他們,可以說是在心理有著獨特的身份感。這種身份感,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每個人對待別人的態度和行爲。這種觀察結論的意義在于說明,因爲人都是以某種特定角置身社會的,在確定自己該怎樣對待別人之前,首先需要確定的是該怎樣認明自己此時此地所應有的身份。
卡耐基說,這個問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青年人初涉世時,該怎樣准確建立起自己的一種身份層次感,說得再具些,當你將要去和社會上各種
于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社會層次的人交往時,除了你既有的社會角
意識之外,在行爲上,你將以居高臨下、平等相待還是摧眉折腰等哪一種層次的身份去對待周圍的同志、朋友。我們把這看作是與他人交往時對自我行爲的第一種限定和管理。生活中,與他人交往,你的位置是以你的行爲去
現和建立的,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就決定著你在人際關系中將會采取和認可怎樣的行爲。
其實,這個問題在生活中的實際表現很常見。許多時候,自己獨靜思之際,對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待人接物的言行舉止思得清清楚楚,但實際和別人在一起時,由于他人行爲、暗示或環境的影響,便覺得和事前想好的全然不是一回事。
有一個青年朋友對我講,他總希望在與人交往時給人留下一種謙虛、穩重的印象,但每次和別人在一起,特別是和其他青年人在一起時,說起話來他總是忍不住接別人的話頭,或者常常毫無顧忌地大聲喝斥別人的看法,這樣,時間久了,就多少給同伴們留下了一種缺乏修養、盛氣淩人的印象,而實際上對這種情況他自己也是反感的。顯而易見,他這種作風和提倡青年人應該在堅持真理的前提下敢于發表意見、直抒臆不是一回事。在有些大學中,同學們要在四年級去中學參加教育實習,走上課堂,面對學生以教師的身份表現,這是每個人都必經的場面。但多數同學卻有著共同的感受,即雖然經過了見習、試講等一系列准備,心裏也清楚地知道教師在學生面前的舉止和行爲規範,但在真的面對學生的時候,也還常常是舉止局促,舉手無措。這固然是與缺乏經驗和心理訓練有關,但也依然表現出自我的角
意識和行爲表現的不一致,反映出缺乏臨時的行爲身份感。例子是不勝枚舉的。
可是透過這樣的例子,我們該在自我行爲管理的意義上看出些什麼呢?這就是意識與行爲在某種程度上的“節”。這種現象提示了我們:在鍛煉各方面的心理素質的同時,還必須注意去培養一種能夠反映出你自己大方、平等、自重而富有分寸的行爲身份感。這幾個概念也包含著我們對當代中
青年最一般的行爲身份感的理解。
生活中縱有可供你發展的千萬條道路,但膽小、扭怩的姿態卻只會讓你放過一個又一個表現和爭取的機會!那種我們大家都看不上的“小家子氣”——苟且,凡事縮頭縮尾,不應是肩負振興中華的一代人的風姿!平等,實際是一種行爲身份中的態度表現。從道理上,青年朋友們大都承認自己的知識、閱曆尚淺,世上人間該學的東西還多著呢!那麼,平日裏待人接物就要隨時隨地想著讓這個“大道理”在你自己的行爲表現上有所落實。因爲只有以真正的平等待人精神,不自恃清高的人,才有可能從別人那裏得到自己所不具備的知識才幹。在行爲上能待人平等,是一種謙虛敬人的風範。你在群衆之中,只有以平等起步,才會有更廣闊更長久的交往。
自重,特別是對那些常懷自卑感,行爲上不善于甚至不敢與人交往的朋友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以自己的獨立人格與人交往的。盡管每個人的個人條件不同,但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這並不標志著一個人人格的高下。
俗語說:“不怕別人看不起,就怕自己沒志氣。”人須自重,爾後爲他人所重。應該讓人在你的行爲中看到你堂堂正正的人格。當然,自重並不僅在于不自卑,也在于不要在行爲表現中沾汙甚至喪失人格。在今天的社會條件下,複雜的生活方式,不正當的引誘,金錢物質的刺激都可能使這種事情發生。不能自重的人有的也許會以爲他爲個人贏得了許多東西,但他卻丟掉了最根本的,那就是他自己!說到行爲的分寸,我們大家的會就更多了。真理哪怕是只超過一小步,便是謬誤!在表現自己的身份感而與他人交往時,有許多事情是極微妙和細……
卡耐基經商之道四 恰如其分地保持友誼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