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的基本論證,都沒有假定能夠在個人之間比較效用,也沒有暗示這種比較的可能。雖然他們都提出了基數效用尺度,但是爲每個人選擇的單位同任何其他人的單位並沒有特定的關系。
不過,只有傑文斯強調指出了不可能在個人之間比較效用。門格爾和瓦爾拉斯雖然也像傑文斯一樣沒有做過個人之間的比較,但他們沒有對此提出一般的說明;傑文斯卻提出了一個經典的表述,這一表述迄今仍爲所有的經濟學家或多或少地贊成。傑文斯說:“讀者還將發現,在一個簡單例證中,決不存在這樣一種企圖,去比較一個人心中的感情量和另一個人心中的感情量。我不知道有什麼方法能夠進行這種比較。一個人心中的感受
可能比另一個人心中的感受
大1000倍,不管我們是否知道。但是假定這種感受
以相似比率在一切方向上都不同,我們將永不可能發現這種最深奧的差別。每個人的心對別人來說都是不可思議的,感情不可能有公分母。”
不過,傑文斯並沒有全然回避(他的後繼者不回避)人們一般所作的那種相當自然的偶然的個人比較。例如,他說,新增1便士對年收入50鎊的家庭的效用,要比對年收入1000鎊的家庭的效用爲大。如果他嚴格恪守禁止個人之間比較的信條的話,他何以能進行這種比較呢?門格爾和瓦爾拉斯同樣也多次試圖作出粗略的個人比較。門格爾假定他能完全知道人心之所想。並且說:“一件物品或一些物品的使用價值對兩個不同的個人會是很不相同的。”至于瓦爾拉斯,在他試圖證明自由競爭可使一經濟的效用達于最大化時,就一直抱有個人之間可比的假定。
當傑文斯將不同個人的效用加總或平均時,他又偏離了個人之間不可比的假定。把效用加總或平均,是以個人之間某種程度的比較爲前提的。他躲不開將效用平均的誘惑,尤其是當這種平均有助于他擺不可分
的困難時,即使這樣作包含著比較的因素也罷。當傑文斯說經濟學所研究的通常是個人的總
時,他接近于運用這種平均。當然,他不可能不作總
的個別部分之間的比較而研究總
。他的第一個總
研究是無妨害的,因爲這裏的總
是指需求曲線。但是當他最後提出“貿易
”的概念、使他得以把效用方程式加總時,這同他一直反對的個人之間的比較相抵觸了。“貿易
”一詞所表示的,或是買者,或是賣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一塊大陸的居民”。他談及消費時,聯系到“貿易
”,但在他討論“貿易
”時卻沒有涉及物品效用。可是在他決定交換率時卻突然給他的“貿易
”一個效用方程式。此後,“貿易
”就如同一個人那樣行動,傑文斯也就這樣對待它。傑文斯依據“貿易
”的效用方程式對交換均衡提出了他的一般表述。此後,他沒有依據他的“貿易
”思想便作出了澳大利亞木材的效用曲線。在這些場合,傑文斯無意中假定了個人之間效用的可比
。
門格爾避開使用平均效用或總效用等概念,可能是因爲一般來說他沒有嚴格的數量觀察,還因爲他不覺得需要利用不可分(經由這一路線)。門格爾只有一次論及平均使用價值的觀點,還是不贊成的。瓦爾拉斯在其《綱要》第1版中沒有把個人之間的效用加以平均,但在第2版中(也許是隨傑文斯之後)他卻引進了這種平均。
傑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都沒有明確討論他們所用的效用方程式的形式。不過,從他們偶爾談及的許多情況中,我們可以把他們心目中想到的那些方程式的獨到之見拼湊起來。像在其他方面那樣,邊際效用的三位奠基者在這些方程式的一般特征方面有一致的看法。
他們使用的方程式中,某特定物品對某人的邊際效用取決于(而且僅僅取決于)該物品的數量。于是他們對相互補足和相互替代的商品內部關系作了嚴密考察。但以下這些可能的變量卻沒有包括到他們的方程式中:消費者的收入,收入的分配,別人消費物品的數量,物品的價格以及在某種系中這些或那些變量的變動比率。
傑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十分正確地強調了以下事實:當物品數量增加時,邊際效用減少(邊際效用遞減),並以之作爲他們的邊際效用方程式的最重要的特征。門格爾認爲這個特征反映了一般的經驗,但是他指出學者們對此未多加注意。傑文斯強調了邊際效用遞減的真實和重要
。雖然瓦爾拉斯說到在他的效用方程式中邊際效用遞減具有“假定”
,但他可能也像傑文斯和門格爾一樣,是基于同樣的一般經驗的假定。他們對這一基本關系都未提出任何例外。傑文斯還明確指出不存在例外情形。他們都沒有對邊際效用下降的變化(效用曲線上凸或下凹)賦予什麼意義。傑文斯的所有曲線都是向下凹的。門格爾的表例和瓦爾拉斯的《綱要》第1版的曲線都是直線。在《綱要》1877年的部分,瓦爾拉斯曾援引杜皮特,後者描述的效用曲線是下凹的;但瓦爾拉斯對杜皮特的假定未加評論。
傑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都未用過動態方程式。傑文斯說:“只有作爲一個純粹靜態的問題……我才敢于研究交換行爲。”他之所以避開動態問題,是因爲“更容易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時,就想去解決更困難的問題,肯定是不合理的”。瓦爾拉斯在《綱要》第1版根本末提及他所用的只是就靜態分析這一事實,雖然在後來各版中曾有一句話涉及于此。門格爾偶爾使用“時間”概念,但多半是與生産的質有關。他在一節中曾說到人類需求的“能力”在“增長”,並說這種能力未曾引進他的分析。不過,一般來說他的分析是靜態的。
他們在1870年關于效用遞減的例證中,沒有特別注意消費的一般條件。但他們暗示他們的方程式所代表的物品,由消費者打算消費的物理質上同質的商品所組成,除了所使用的其他(未指明的)物品以外。傑文斯在邊際效用遞減的第一個例證中要求我們設想“把一個人在24小時平均消費的食物總量分爲10等分”。他一定是指食物的某種抽象數量,因爲他不可能在實
上把一天的食物分成相等的和類似的若幹份,使之具有消費者會認可和估價的
質。此後,傑文斯爲他的交換理論作出假定:一種商品“在
質上是完全一致或同質的”,便于它具有同一的市價。傑文斯顯然還假定消費者擁有恰好同量的
物、房舍和其他物品,不管他所消費的食物是1個單位或是10個單位。然而根本末指出,其他物品的消費
平必定是決定該消費者對食物的效用方程式形式的主要……
邊際效用學派的興起第7章 傑文斯《理論》、門格爾《原理》和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