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致命的自負——社會主義的謬誤>譯者的話

《致命的自負——社會主義的謬誤》譯者的話

經濟類作品

  《致命的自負》一書並非哈耶克的早年作品,而是他生前最後一本重要著作。但是當1988年開始出版《哈耶克全集》時,編者巴特利三世(w.w.bartley,ⅲ,)卻把它列爲首卷。因此最初讀到它時,讀者心中也許不免會有些不解:一本新作乍一面世,就以全集第一卷的面目出現,總讓人覺得有點不合常規。

  不過只要我們把全書讀完,便會覺得他這樣做也並非全無道理。哈耶克寫此書時已耄耋奎之年,緣起則是1978年他曾打算以“社會主義是否是個錯誤”爲題,在巴黎這個西歐左翼思想的大本營與對手設場鬥法,來一場最後決戰一般的大辯論。這種在學術討論中有些反常的做法當然不易得到落實,哈耶克便在同道的鼓勵下,把原爲論戰而准備的簡短宣言,擴展成了這本通俗易讀的《致命的自負》。由這一成書背景所決定,它可以算是哈耶克對自己畢生致力于探討市場文明的運行原理、反對計劃經濟選擇的一個總結。因而把它作爲《哈耶克全集》的一個長篇序言來看待,倒是十分估當的。

  既單純又複雜的思想追求

  從二戰期間開始撰寫《通往奴役之路》到這本《致命的自負》,哈耶克度過了將近半個世紀的學術生涯。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裏,他也從一個十分邊緣化的經濟學人,變成享譽世界的思想家。《通往奴役之路》可被視爲哈耶克向計劃經濟發動一場全面討伐的正式開端。它在當時英語讀者的市場上雖然十分成功,但是戰後學術圈內對待它的態度,卻令哈耶克灰心。這反映在他的文字生涯中,便是從戰後直到1960年出版《自由憲章》前的十多年裏,哈耶克基本上沒有再認真介入這種論戰。到了70年代,哈耶克一貫反對的凱恩斯主義方案已經千瘡百孔之時,他的思想才又引來了越來越多贊賞的目光。1974年他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聲譽也由此達到頂feng——雖然經濟學界不少人認爲這與其說是因爲他在專業經濟學上的貢獻,不如說是承認了他捍衛資本主義文明不屈不撓的精神。當然,在這段時間裏,他的思想也經曆了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它既變得相當複雜,從另一方面看又依然十分簡單。

  言其複雜,乃是因爲他的學說成分日趨駁雜而精深。從《通往奴役之路》,經過《感覺的秩序》、《自由憲章》和《法律、立法和自由》等宏篇巨著,到最後完成這本《致命的自負》,他的知識基礎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果說他最初的立論基礎大ti上局限于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和少許古典自由主義學說,那麼這一基礎最後則已變得極爲龐雜,除原有的經濟學之外,他又從哲學、法學、曆史、心理學、語言學、文化人類學、生物學等各門學科中汲取證據,形成了一個既繁複但又具有邏輯一貫xing的論證ti系。

  因此在許多人眼裏,哈耶克變成了一個在本世紀已很不多見的“知識貴族”,一個在19世紀前相信“知識統一xing”的歲月,我們才可以從帕斯卡、斯賓諾莎、笛卡爾和康德之類大思想家身上得窺其風采的人物。因爲在他們眼裏,今天我們習以爲常的嚴格的學科分工,是一種十分荒謬的做法;專業化對于我們是學有所成的前提,而對于他們,卻是有礙于充分理解這個世界的一道道樊籬,因此他們要盡力打破知識ti系壁壘分明的界線。這種宏大的認識論視界反映在哈耶克的思想中,便是他從整ti上把近代世界作爲一種文明——一種以市場秩序爲特征的法製文明看待。

  不過換一個角度看,哈耶克的思想依然十分單純:他幾十年著書立說只是爲了一個十分單一的目標。這種目標的單一xing,有時甚至使他的思想顯得重複而乏味。他不斷擴大視野,不懈地調動各個領域中的知識,惟一的動機就是他終生未變的一種強烈關切,即論證市場秩序的形成與個人自由的關系和這種文明受到威脅的原因。可以說,他的思想不管涉及什麼知識領域,只能是因爲它同這一目標有關。哈耶克在這方面表現出的一以貫之的精神,即使在思想家中也是一種十分罕見的品質。

  高尚而危險的自負

  哈耶克在漫長的時間裏頑強反對計劃經濟,自然有其曆史背景。用他本人的說法,從大學時代開始,他所接觸到的幾乎所有關于社會改革的知識時尚,都具有社會主義取向,而知識分子中所有的“好人”似乎也都是社會主義者。年輕的哈耶克當然也難免被卷入這種思想氣氛。但是他所繼承的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知識,卻使他對這種社會改革熱情很快便産生懷疑:既然人們的需要和知識有著高度的主觀xing、個tixing和易變xing,那麼爲滿足這些需求和充分利用這些知識而從事的經濟活動,是可以進行“理xing計劃”的嗎?實行這種計劃的政治後果會是什麼?早年的《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中的許多篇章,便反映著他從經濟學角度對這種問題的思考。但是,假如沒有希特勒政權的建立爲他提供計劃經濟的理想付諸實踐後的可怕樣板,說不定他不會從專業經濟學家變成一個“社會哲學家”。從這個角度理解哈耶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很多人不樂意接受的結論:哈耶克的思想是他對本世紀一系列巨大政治災難——兩次世界大戰、德guo建立起來的暴虐統治——做出的反應,就此而言,他與本世紀同他立場十分不同的政治理論家,例如法蘭克福學派的領導人物馬爾庫塞,部分地分享著一個相同的問題背景,只是他們做出的反應各有不同而已:一方提出的救世方案是尊重法治條件下的市場秩序,另一方則是泛靈論意義上的“愛慾”解放。

  自從啓蒙時代以來,人類在自然科學和技術的運用上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哈耶克從這種進步中(這也和馬爾庫塞等人一樣)卻看到了一個巨大的潛在危險,即每個科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都在對人類的自由不斷形成一種威脅,這是因爲它加強了人類在判斷自己的理xing控製能力上的一種幻覺,即他所說的社會主義者的“致命的自負”。在他看來,一切打算對整個社會實行計劃的企圖,不管它們是出于何種高尚的動機,都是建立在這種危險的知識自負上。因此和許多人的看法相反,哈耶克一再聲明,他和社會主義者的分歧並不是出于意識形態或價值選擇的對立,而是由于事實判斷上的不同——問題不在于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所設定的目標在道德上是否可取,而是用它所倡導的辦法能否達到這些目標?

  哈耶克爲證明這種立場的錯誤,提出了他在《致命的自負》一文中的“擴展秩序”這一核心概念,它tuo胎于他50年代以後開始系統闡述的“自發秩序”的思想。如想掌握哈耶克的自由主義政治哲學,大概最方便的……

致命的自負——社會主義的謬誤譯者的話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譯者的話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