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南懷瑾>易經雜說>第四部分

《易經雜說》第四部分

南懷瑾作品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第一個道理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尊卑是兩個對立的名詞,並不是說權力財富的尊貴,卑亦不是下賤,是指人的感情思想,對于宇宙不可知的事,尤其古人覺得天很偉大,如對登山者登上玉山,贊它一句偉大,這是尊的真意,是一種形容詞,越遠大的,越摸不到的,我們覺得它越尊貴;而對于地,我們離不開地生活,離開了一秒鍾就不得了,所以我們和地很近、很qin切,卑也就是很qin近很qin切的意思。這其中有很多哲學的道理,人的心理思想,凡是遠的,摸不到的,看不見的,都認爲是好的,理想永遠是美的,越是稀少的、得不到的,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便越高,對于淺近的,就覺得沒有多大意思,沒有多大令人稀罕,就如男女之間的戀情,對于一個沒有追到手的小jie,永遠覺得是好的,永遠美麗,愛情笃實,可是一旦結婚以後,慢慢地接近,這個卑就出來了,這是人情之常。

  “乾坤定矣”,許多人用這四個字,作爲結婚者的賀詞。過去結婚,要把新郎、新娘的生辰八字,送給算命先生合婚,就用這句話說是“乾坤定矣”。其實這句話用錯了,真正的意思是,“乾”、“坤”是兩個卦的代名詞,乾卦是代表高遠的天,坤卦是代表與我們qin近、卑近的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是《易經》的學理上、卦上的話,可是古人的解釋,以爲有了《易經》,我們的祖宗伏羲畫了八卦以後,天地就開始了,這和今日西方宗教的說法一樣,西方人說上帝創造了世界,我們說盤古老祖宗這麼一畫,天開于子,地辟于五,于是天地就開始了,是一樣的錯誤。真正的意義是,乾坤兩卦是天空與大地兩個自然形象的代表,我爲什麼這樣解釋?因爲在這裏接下去說,“卑高以陳,貴賤位矣”。這句是解釋上面的話,卑就是qin近的,地球對我們太近了;高就是太空,越高越遠,“以陳”這一高一卑陳列在我們的前面,所以我們人類的思想感情,看見遠大而摸不到的,認爲尊貴,而對于qin近的卻覺得無所謂了,因此乾坤兩卦也代表了位置的不同,道理就在這裏。

  動靜有常 剛柔斷矣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這要注意,將來研究《易經》的象數,一定要記住動、靜、剛、柔這四個字,動靜就是yin陽,一動一靜,動爲陽,靜爲yin。剛柔,看得見的事物,如牙齒與嘴巴,牙齒是硬的爲剛,嘴巴是軟的爲柔。實際上是這裏面含有兩層道理,動靜是講物理世界的情形,當地球沒有形成以前的那種物理層面的世界,是一動一靜的現象,這是yin陽正反兩面的力量在互蕩,到了物質的世界,就是剛柔,是物質出來的現象。所謂“動靜有常”,宇宙間任何法則,太陽、地球、月亮、宇宙的運動,乃至人類思想、感情、情緒的變化,guo家大事的趨勢,並不是盲目的,雖然未來的前途如何,大家不知道。這是因爲不懂《易經》,懂了《易經》至少會知道個大概。“動靜有常”總離不開一個一定的原則、一個常規,等于一個孩子的長大,今日一歲,絕不可明天就是兩歲,後天就是三歲,一定要一天天加下去,加滿了三百六十五天才能長大一歲,這是有常。“動靜有常”就是指物理世界的動靜是有其常軌的,研究科學的人知道,原子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則,這種排列形成這種現象,那種排列産生那種變化,經過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空間,便發生一定的變化,這種軌迹,沒有辦法違反。“剛柔斷矣”的“斷”,不是一根線斷成兩截的斷,是斷定的斷,判斷的斷,決斷的斷,有了剛柔,就可以判斷物質世界的一切變化。

  方以類聚 物以群分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這個“方”字有兩種解釋,古代的方字,寫得像一只猴子蹲著,所以有人解釋方以類聚,是說像猴子一樣,一類一類地分別聚在那裏。這說法有人反對。“方以類聚”的真正意義,方是指空間、方位,所以學《易》要注意時間與空間,也是現代的科學精神,中guo過去不稱空間而稱“位”,“位”這個字用得比“空間”還要更好。懂了《易經》以後,chu理事情,到chu都有位的因素,譬如我們現在立腳的一塊地,在五十年前,是荒郊野外,沒多大價值,可是到五十年後的今天,雖不是黃金地帶,也是白銀地帶了,這就是位的作用。任何事情,一個很好的計劃,太早或太遲提出來都不能實現,一定要在恰好的時間提出來才能做到,而且是雙重因素,除了時間,還有位置。方以類聚,每一方位的人,乃至個xing、情緒都不同,物也是一樣的道理,像臺灣高山上和大陸溫度相同的地方,種出來的某種蔬菜,看起來外形和大陸的一樣,可是吃到口裏,就不一樣,這是因爲方位不同,這就是方以類聚。至于“物以群分”是說在物理世界,一群一群的分類現象,就是這個道理。于是吉凶在這裏發生了,“吉凶生矣”。學《易經》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未來的事情,只有兩種結果,就是吉或凶,好或壞,做生意不賺錢便蝕本,沒有做一年生意,不賺一毛也不賠一毛的。過去有人跨著門檻要求蔔卦者蔔斷他是進門抑或出門,因而把蔔卦者難倒了。假如我是蔔者,我會斷他不進門則出門,這斷法表面上看來好像很滑頭,其實這是一定的道理,吉或凶,都是因人的心理而産生的,爲什麼呢?因爲“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這一類的人和那一類的人,利益有了沖突,于是吉凶就分出來,到這裏,也把《易經》運用的原則告訴了我們,那麼我們怎樣知道過去未來呢?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就是說,慾知過去、未來的學問很簡單,人人都可以學會,只要看見太陽系統裏,星辰運轉的法則,懂了它的原理,在地上的每一成形的東西,山是高的,shui是流動的,任何現象,都可以看得出來的,懂了變化的法則原理,那麼對于過去、未來便都知道了。

  剛柔相摩 八卦相蕩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

  一寒一暑……”

  這一段的意思是接著上面來的,是研究《易經》八卦道理最重要的地方,這是指我們現chu的太陽系統,所帶領的星球世界中的物理法則,擴大一點來說,也可以說是宇宙運行的法則。懂了宇宙運行的法則,自然會了解人事,正如儒家所標榜的“天人合一”的道理,至于把這個法則應用到另一個太陽系統,是不是相通呢?推測下來,大概也是相通的。

  現在說的“剛柔相摩,八卦相蕩”,就是說我們人類所居住的這個太陽系統以內,物理的法則都由剛柔(這是兩個物質世……

易經雜說第四部分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四部分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