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法醫宿舍的槍聲第4章上一小節]的焦急說道:
“不,不,不用……毀掉算了。不論是給我還是您自己留著。”女助教對自己說話時那堅決而激動的語氣感到很不安,她控製住自己,補充道,“鮑裏涅維奇生前不贊成這樣,他對您保存組織的嗜好也曾批評過。”
雖然普拉斯科維娅已四十五歲了,但也很容易臉紅。每當她感到委屈時就會面紅耳赤。教授曾說過,“她臉紅勝過任何表白的言詞。這樣的人就象一本病曆,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翻閱。”
“好吧,那我就把它毀掉好了。”她同意道。後來她還是把這塊不尋常的組織保存在自己的收藏品中了。
女助教打算走,她痛苦地笑笑,感謝化驗員的同情,這時化驗員請她等一等。
“我的上帝,我還沒有和您談一件最重要的事呢。今天牆報編委會要開會,您沒有忘了您白己答應的事吧?”
化驗員在抽屜裏翻找著什麼東西,但她暗暗發現,女助教由她這一提醒而顯得忐忑不安。
“您看,我給忘了。”季娜伊達說道,“現在不知還需要不需要。”
“怎麼又想打退堂鼓了?”化驗員仍然想著自己的要求,著急地說道,“我一直盼望著您寫的稿子。”
“簡直一點也想不起來了,事兒真多。”女助教淡淡地致歉道。
普拉斯科維娅看到女助教臉上令人同情的表情,歎了口氣,不悅地說道:
“又得抓別人趕寫稿子了。我想出完這一期後就去療養。您看,我這個工會委員幹著多少事啊!簽發病假條、收會費、探望病號、發休養證、還得出牆報。我自己的事也不少:培養標本、染、冰凍、輔導大學生,這些學生,有的一教就會,而有的要花很多時間才能跟上班。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
“真的一點空閑都沒有嗎?”季娜伊達神秘地微微一笑,笑得化驗員面紅耳赤。
“您盡開玩笑。”化驗員高興得連話也說不清楚了,“您承認是不是說笑話。求您別這樣。”
“當然是開玩笑羅。”女助教從白大褂袋裏掏出一張疊著的紙放在桌子上,“您要的社論,您看,已寫好了。您可以放心去療養吧,我來替您搞牆報工作,除了工會主席的工作外,我再把您的牆報工作也承擔起來。現在您的時間可就多了,可別象我今天似地白白
費了寶貴的時間。”
她又對化驗員講起她忘記了帶月票、換錯車的事。最後又說道:“結果本來只坐十五分鍾的車,卻花了近一個鍾頭……”她再沒有說什麼就走了。
所有關于女助教和化驗員接近的猜測都不正確。無聊的觀察和談論從來都是不可靠的。她倆接近既不是化驗員懼怕教授的得力助手,也不是女助教佩服化驗員技術高明,而是某種別的原因。
人們都知道,人與人、強者與弱者、熱情奔放與心平氣和的人之間存在著一種吸引力。他們都同樣渴望得到同情,並表達這種感情。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象是某個整的一部分,都因要彌補自身的不足而互相追逐,由此産生出愛情、友誼和義務這些崇高的感情。
普拉斯科維娅在季娜伊達身上找到了命運沒有賜給她的精神支柱。她決定放棄夫妻生活之後,投身于自己的女友。女友的格完全符合她的要求。
季娜伊達既不需要什麼支柱,也不需要庇護。她可以依靠自己的機敏的頭腦和堅強的神經。對于她這個不怕攻擊的無畏而飽經風霜、富有經驗的女人來說,缺少的只是精神上的眷戀,感到孤獨而已。她可以對這個瘦小女人傾吐一些隱私而不必擔憂。沒有任何別人能夠默默地聽她訴說。這個瘦小女人爲了對她表示信任而感激,聽完就會忘掉,決不再提起這些事。三年來的友誼使兩人都互相信任,她倆都堅信她們的友誼牢不可破,兩人都覺得誰也離不開誰。
她倆三年來談過不少事。化驗員經常談起慘死的未婚夫,還談到一些追求她的人,她更樂意談她對構成人類半數的男人的鄙視。
女助教卻相反,她鄙視女人,她發現男人更富有人的尊嚴。有一次,教研室除了她倆外沒有別人,她倆在喝咖啡時,季娜伊達說道:
“我不喜歡我們不幸的們。她們大都感情用事,缺乏理智,喜好強烈的情感,而且往往在自己和別人的痛苦中尋求安慰。她們對自己的自由和人類的不公平很敏感但很少超越自己口頭上的不滿。女人不善于抽象思維,比如說吧,只是由于喜歡貓啊狗啊,而成爲動物學家;只是喜歡花啊草啊,甚至只是喜歡某種花而成爲植物學家;有人醉心于拿破侖、沙爾洛特·克洛德①(①沙爾洛特·克洛德(1893—1956年)英
著名影星和電影導演。)或克羅莫維裏②(②克羅莫維裏(1599—1658年)英
十七世紀資産階級革命家。)才成了曆史學家。男人善于創造,女人則長于幻想;男人掌握邏輯,女人則只靠直覺和內心的信念;男人能揭示論據,女人往往講話不合邏輯。她們缺乏冷靜和判斷的氣質。大多數女人不懂得起碼的知識,經常把尤裏·恺撤和克羅莫維裏,十字軍東征和特洛伊戰爭;
家杜馬和全俄缙紳會議,巴黎公社和熱月政變③(③熱月政變,1794年7月27日法
資産階級反革命政變,熱月是法
大革命時共和政曆的11月,相當于公曆7月19日至8月18日。)混爲一談。女人大多數不喜歡哲學,不關心政治,仇視一切不習慣的新鮮事物。女人的思想超不出家庭範疇。爲了家庭她們能忍受任何痛苦,並敢于同不可思議的惡勢力抗衡。”
女助教的這一番表白使普拉斯科維娅産生了不快,她表示決不能苟同。她堅定地表示,一切不幸的根源絕不是女人,而是男人。戰後的境況使女人減少了家庭歡樂的希望。男人們傾向于結成不負責任的婚姻和家庭,姑娘們白白地甘心屈就。她們缺乏分寸的舉動和她們輕浮的外貌一樣並沒有給她們帶來幸福……在普拉斯科維娅痛苦的表白中包含著不滿和對當時沒有追求她和愛上她的男人們的指責。
季娜伊達堅持認爲,現代婦女辜負了革命使她們堅強、賦予她們獨立自強的可能。一直忙忙碌碌、遠離家庭生活的女助教不是一位奔忙于學院、廚房和托兒所的賢妻良母,她比無兒無女和無丈夫的女友略勝一籌。
“我永遠不會當人的妻子,”女助教說道,“我傾向于利用男人的特權,更願意要那些不牢固的‘婚姻和家庭負擔’。”
她倆經常這樣交談,交換觀點,但誰也無法改變對方……
當女助教結束工作時,時鍾已敲過四點。她把寫好的材料鎖進抽屜,穿好大,戴上帽子就上了大街。開始時還昂首挺
,走得堅定自信。她那……
法醫宿舍的槍聲第4章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