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毛姆>世網>世網及其作者

《世網》世網及其作者

毛姆作品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上了年紀的時候,自稱“一生總的過得不錯,比大多數人好。”可是他8歲時母qin死于肺結核,兩年後父qin身患癌症,不久去世,幼年時期的道路特別坎坷。1874年元月25日他誕生于巴黎,雙qin都是英guo人。父qin是英guo駐巴黎大使館的律師,深通世故,喜歡旅遊,酷愛讀書。他們住在愛麗舍宮田園堡附近,周圍的許多博物館使孩子從小就與藝術結下不解之緣。父qin去世後,毛姆寄養在肯特郡惠斯伯爾村當牧師的伯父家裏。盡管毛姆後來承認在《世網》中對伯父的描繪“不那麼公正”,但這位牧師確實是自私自利的,對侄子冷漠無情。少年毛姆進坎特伯雷皇家公學求學,這時他的腼腆、羞怯幾乎是病態的。由于他嚴重的口吃,遭到老師、同學的欺侮。毛姆在小說中將這一缺陷改爲菲利普的跛足。在阿諾德·貝內特的《無稽之談》一書的前言中,毛姆聯系自己,談到了貝內特的苦衷,斷言“若非口吃迫使貝內特內向,他就永遠也不會成爲一名作家。”

  毛姆認爲一生最幸福的時候是18歲。這一年他前往德guo海德堡大學旁聽哲學、數學等課程,開始寫作,並到德guo其他地方、意大利和瑞士進行短期旅遊,從此對旅遊産生了強烈的愛好。

  回guo後,毛姆一心想當作家,因遭伯父反對,只好學會計。不久,他進聖托馬斯醫學院念書。病房的工作,以及在蘭貝思區當助産士,使他有機會接觸貧民窟的生活,于1897年寫出第一部反映這種生活的小說《蘭貝思的莉莎》。無疑,醫學院的生活對毛姆的思想有著深刻的影響。5年後,他取得醫生資格,但因小說《蘭貝思的麗莎》受到好評,導致他棄醫從文,動身赴西班牙,從事職業創作。往後的10年,毛姆手頭一直很拮據。1907年以前,他寫作的年均收入僅100英鎊。1903年毛姆在巴黎住了兩年,與英guo畫家凱利合住一套公寓,這一經曆爲《世網》提供了大量素材。

  出于對對話感興趣,毛姆很早就轉入劇本創作了。1907年他寫出《弗雷德裏克夫人》劇本,首次獲得巨大成功。一年內,毛姆已有4個劇本在繁華的倫敦戲劇區上演。他變得富裕、聞名了。1911年他在倫敦西區買了別墅。然而,少年時代不幸的回憶不斷地萦繞著他,于是他毅然放棄劇本創作,花兩年時間寫出自傳ti小說《世網》。接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先在比利時救護隊工作,後又在瑞士當情報員。他將這段經曆寫進小說《阿申登》(1928)。1917年他被派往俄guo,試圖說服俄guo繼續對德作戰。同年,他與西裏亞結婚,生有一女,取名麗莎。10年後他與妻子離婚。

  第一次世界大戰臨近結束時,他的肺結核又發作了。他住進蘇格蘭療養院,兩年中博覽群書,寫出小說《月亮和六便士》(1919),後來不斷地作全球xing的旅遊,尤其是遠東旅遊。20年代,他寫了《圈》《堅貞的妻子》《養家活口的人》等著名劇本。1921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說集《葉之顫抖》,故事多半以遠東爲背景。這時期是他創作生涯的黃金時代,有小說《彩se的面紗》(1925)、《尋歡作樂》(1930)、遊記《中guo見聞錄》(1922)、《費爾南多先生》(1925)以及文藝創作回顧《總結》(1938)等。

  1928年他暫停旅遊,在法guo裏維埃拉購買了一幢別墅,一面寫作,一面結交鄰近的大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攪亂了他平靜的生活。他1940年逃離法guo,赴美執行qin善使命,大部分時間住在南卡羅萊納出版商的種植園裏,寫了小說《刀鋒》(1944)。1946年他回法guo,又繼續旅行。73歲(即從事創作50周年)時,他完成最後一部小說《卡塔琳娜》(1948)。75歲起,他基本上停止職業創作,但仍在寫評論。他畢生的創作包括120個短篇故事、26個劇本、20部小說,還有大量的遊記、創作選集、論文集及《作家筆記》等。他的著作在全世界銷售8000萬冊,收入超過500萬美元。

  毛姆晚年聲譽卓著,退居法guo別墅,著名的前英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就是他的同齡鄰居。他閱讀,玩橋牌,旅遊。1965年12月16日,他溘然長逝,終年91歲。

  1915年《世網》剛問世,美guo作家西奧多·德萊塞就在《新共和》雜志上發表題爲《如一個現實主義者所看到的》的評論,稱它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我們看到的是一塊編織著生活的苦與樂的地毯。”德萊塞早就看出了這部小說的真正價值。評論家格倫威·韋斯科特預見“沒有一個20世紀的小說家能像毛姆那樣在21世紀贏得那麼多的讀者。”

  《世網》是一部自傳ti小說,描述痛苦與不幸的磨難如何使主人公日臻成熟。阿諾德·貝內特的《泥shui匠》、塞缪爾·勃特勒的《衆生之路》、查爾斯·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戴·赫·勞倫斯的《兒子與情人》等皆屬此類小說。

  《世網》表現了兩個突出的主題,一是幻想與情慾對人生的束縛:一是人生無常。然而它卻編織成一幅瑰麗的圖案。小說的前半部著重于“真與美”的主題,後半部則著重于“善”的主題。主人公菲利普不斷地擺tuo謊言、空想的羁絆;要求上帝治好殘疾的禱告毫無結果;牧師教導他以虛僞的虔誠;在倫敦未能實現的宏願;巴黎的生活及自己藝術才能的徹底幻滅;與威爾金森小jie,尤其是與米爾德裏德的感情糾葛顯示出理想與現實的天淵之別等等,都是幻想與情慾對人生的束縛。“機會是盲目的,人生無常”,這又是小說表現的另一主題,那塊波斯地毯則是這一主題的主要象征。然而,像波斯地毯一樣,人生也編織成一幅圖案,而且常常是幅漂亮的圖案。菲利普最後完成醫學學業,准備與薩利結婚,正是完成了一幅se彩斑斓的圖案。鄭朝宗于廈門大學中文系

《世網》世網及其作者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序”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世網》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