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位于湖北省均縣,又名參上山、太和山。山勢雄壯秀麗,周圍四百公裏,下臨漢江,最高的天柱海拔一千七百公尺,有七十二
,三十六崖,二十四澗,它的特點是高瞻遠矚和幽深清秀兼而有之。
或許武當山不如五嶽有名,但在有代,它的地位卻在五嶽之上。因爲明代的皇帝,曾封武當山爲“太嶽”,加上一個太字,即表示它的地位高于五嶽了。
封建時代,臣下得到皇帝的、不次(不依次序)封賞,稱爲“殊遇之恩”。以山喻人,武當山在明代也真可稱得上是得到“殊遇之恩”的。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明成祖朱棣合工部侍郭琏、隆平侯張信、驸馬都尉沐聽督工營造武當山宮觀。這次工程,每日使用工匠軍民等三十萬人,費用以百成計。這是根據《明史》記載。在靖的碑文中則說是只耗資二十余萬,建築器材絕大部分來自全各地,和北京的宮殿差不多同樣規格!
武當山上有兩座著名的碑刻,一座是永樂十六年(1418)立的《太嶽太和山道宮碑記》在碑文中永樂引用道教經典敘述所謂“真武大帝”和武當山的關系,並說他父洪武(朱元璋)和他自己之取得天下,都曾經得到“真武”的默佑。所以武當山上建造宮觀,表彰“神功”
另一座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立的《重修太和山宮殿紀成碑》碑文大意是:成祖定都北京,是屬于“北極q天上帝真武之神”所鎮守的北方,因此能蒙神恩庇佑,統一中,鞏固了北方廣大的領土等等。。這是嘉靖替祖宗講的,解釋了明成祖何以要和“真武大帝”拉上關系。
嘉靖在武當山腳建了一座刻有“治世q嶽”四字的石雕牌坊,當地人稱“q嶽門”。永樂時已把武當山的地位列于五嶽之上,到嘉靖時更尊爲“q嶽”。把武當山的地位,捧得更加高不可攀。
過了石坊,就是遇真宮。遇真宮是明成祖爲了紀念武當派的祖三豐建造的。q嶽門與遇真宮之間,還建有張三豐的銅像,是一個頭戴鬥笠,腳穿草鞋,非常生動的人像。
此時正有兩個小道士在瞻仰他們祖師的塑像。
年紀較大那個道士給師弟講祖師的故事:“你知道嗎?張真人可真是個怪人,他從來不講修飾,有個外號,叫邋遢張,他爲人不拘小節,和販夫走卒、山野小民,都能交上朋友。但本朝的洪武、永樂兩位皇帝,好幾次派人拜訪他,想請他入京一見,他都避開。你說怪不怪?”
那較小的道士道;、這故事我已經聽師父說過了。不過聽說他雲遊四川的時候,還是和洪武帝的一個兒子蜀獻王交過朋友的。師父說張真人並無世俗之見,在他心目中,皇帝和平民都一樣。他交朋友是講緣份的。倒並不是因爲對方是皇帝才特地避開。”
年紀大的那個道士喜歡用“你知道嗎”做口頭禅,不料他講的這個故事,師弟比他知道的還多。他心裏不大高興,爲了維持做師兄的面,哼了一聲,說道:“你知道張真人是什麼地方的人嗎?”小道士道:“大概不是湖北就是湖南吧?”大的道士冷笑道:“差著十萬八千裏呢,咱們的張真人是遼東人!”
小道士道:“哦,咱們武當派的祖師竟然是遼東人嗎?這個我倒沒有聽見師父提起過。”
年紀大的那個道士覺得有了面子,得意洋洋地說:“你以爲我騙你不成?張真人是遼東人這個事實,武當山上的道家弟子,年紀在三十歲以上的,差不多都知道。”
小道士莫名其妙,說道:“這和年紀有什麼關系?”年長那個道:“怎麼沒有關系??你知道嗎?本門慣例,道家弟子是只收年未弱冠(二十歲爲弱冠)的。即是說三十歲以上的弟子,至少入門已經十年多。你入門不過六年,現在也還沒到二十歲,當然沒人告訴你了。”
小道士道:“師兄,你越說我可越糊塗了。祖師的事迹,每一個入門弟子都應該知道的爲什麼要滿了十年以上,才能把祖師的籍貫說給他聽呢?”
年長那個道:“也不是入門滿了十年,就可以讓你知道。只不過因爲在十年前,祖師的籍貫並不忌諱,現在則要忌諱了。所以大家都不願提起。要不是我告訴你,恐怕你再過十年,都未必知道呢?”
小道士是打破沙鍋問到底的脾氣,繼續問道:“什麼忌諱?”
年長那個道:“這裏沒有外人,說給你聽也不打緊。你知道嗎——”
轉瞬過了三五十招,那小道士叫道:“師兄,這人使的劍法好像是——”
年長的道士喝道:“你別多管閑事,留神看我的太極劍法吧!”小道士一來是懾于師兄的威嚴,二來他也想學太極劍法,被大師兄一喝,果然就不敢開口了。
五十招過後,戈振軍漸感不支,那道士一招劃也三個劍圈,罩信了戈振軍身形,喝道:“撒劍”這一招名爲“三轉法輪”,待轉到第三個法輪(劍圈))之時,戈振軍的劍非手不可!
就在此時,忽聽得有人喝道:“不敗,住手”聲音不大,語氣也不怎麼嚴厲,但聽在那道士的耳中,卻令他心頭一震!
來的是個老道士,這老道士正是武當派的掌門無相真人。
此時那道士剛剛劃出第三個劍圈,業已套住戈振軍的長劍,心頭一震,不知不覺間劍勢稍慢,劍圈劃得歪歪斜斜,戈振軍一招“大漠孤煙”,劍尖投入圈中一挑,“當”地一聲,那道士的長劍墜地。戈振軍也乖巧,心想:“他是不字輩的道家弟子,如此氣勢,定非一般弟子可比。我可不能損了他的顔面。”心念一動,連忙也裝作是禁受不起對方這一擊之力,自行扔劍。兩柄劍幾乎同時落在地上。
不過,他瞞得過小道士,卻瞞不過無相真人的眼睛。無相真人心裏想道:“此人能用連環奪命劍法抵禦太極劍法,在本門弟子之中,恐怕還沒有第二個人可以做得到。嗯,近年來本派人材寥落,我正悉後繼無人,此人倒不失爲可以學武的上乘之選。就只怕他心計深沈,可以爲善,也可爲惡。若用于爲善,當然是本派難得的人材;若用于爲惡,那就反成禍患了。喂,我只好多費點兒心力教導吧。”
“這是怎麼回事?”無相真人問那道士。那道士惶然說道:“禀掌門師伯,你是眼看見的,他佩劍上山,我叫他解劍,他不肯聽,還和我動手。”
無相真人哼了一聲道:“你看不出他是本門弟子嗎?他不是外人,何須解劍?”
那道士滿面通紅,說道:“他沒有向弟子講明,我是在和他交手之後,才知道他是同門的。”
無相真人心裏當然明白,這道士說得不盡如實。要不是這道士先動手,戈振軍決不會跟他打起來。不過由于這個道士乃是他的師弟武當派三個長老之一的無量道人的大弟子,他看在師弟的份上,……
武當一劍第1回 未泯雜念參無相 三戒當持號不歧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