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葉靈鳳>靈魂的歸來>香港的野馬骝

《靈魂的歸來》香港的野馬骝

葉靈鳳作品

  外江人呼馬骝爲猴。據說一百多年以前,香港島和附近的各小島上,本有野馬骝甚多。十九世紀中葉,到香港來遊曆的歐洲旅行家,尚有關于這情形的記載。一八六六年,著名的動物學家斯溫荷氏曾記載,在香港內的許多小島上,都可以發現猴類的蹤迹。後來他在一八七○年將捕得的香港野生馬骝加以研究,說它們是石猴,擬了一種科學上的類名,並加以解釋道:

  此種石猴可以在香港附近多數的小島上發現。它們頗似印度種的恒河猴,尾巴特別短。剖腹曬幹了的猴幹,時常挂在香港和廣州葯材店的天花板下,猴骨也被當作葯料來出售……

  斯溫荷氏還給這種野馬骝擬定了一個新的學名。說是不僅香港一帶有,它們分布的區域頗廣,從印度以至中guo長江以南都有。

  香港一帶有野生的馬骝,我們從舊時的《新安縣志》上也可以得到佐證。新安即今日的寶安,當時的香港島是屬于新安縣官富司管轄的。《縣志》雲:

  猴乃猕猿之屬,能諧人xing,穴chu山谷中,千百爲群。邑之伶訂山、擔竿山等chu,所産最繁,俗呼馬骝。

  擔竿、伶仃雖在今日香港界外,但據香港大學博物學教授香樂思的記載,直至最近,這些島上仍有野生的猴類存在。至于在今日的香港島上,則深shui灣、大潭shui塘,以至山頂的南面,仍偶然可以發現猴群。不過沒有人捉來研究過,因此,不知道它們是否是當年斯溫荷等人所見的那些野生石猴的後裔,還是被人豢養而逃逸的其他種類的馴猴。

  新界沙田的猴子林,一名馬骝山,是香港名勝之一。從前那一帶的樹林內猴子很多,而且很馴熟,如果有遊客在樹下拿出食物來,它們會成群從樹上跳下來乞食,並不怕人。香港淪陷時期,林木給日本人砍光了,猴群四散,直到近年,在石梨背shui塘附近,又形成一個新的猴子林了。

  不過,從前馬骝山的馬骝,乃是經人豢養過放在那裏的,並不是香港原有的野馬驷。它們棲身在馬骝山的曆史並不很久。本地人傳說是一位住在新界的姓陳的航海客放在那裏的;外guo人則說是在第一次歐戰期間逃聚在那裏的。

《靈魂的歸來》香港的野馬骝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新蟬第一聲”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靈魂的歸來》新蟬第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