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在重陽節去拜山,你可以聽見他們這時會提起一個在平時少提起的名詞:山狗。
他們所說的山狗,是人而不是狗。有時指負責巡查山林的園丁,有時指出沒墳場盜竊花木物件甚或掘墓的歹徒,有時又指打掃墳山的土工。除了對歹徒,山狗這名詞實在太不妥。特別在江浙一帶,對于打掃祖墳山地的鄉下人,是尊之爲“墳家”的。
但是香港山上卻有真的山狗。它們不是普通的野狗,也不是流山野的喪家之犬,而是近于狼的被稱爲“dhole”的動物,一般人稱它們爲紅毛狗。這種野狗,據說在印度很多,它們能夠集
攻擊老虎。描寫印度風物著名的英
小說家吉蔔林,就曾有一篇題名《紅毛狗》的短篇描寫它們的生活。香港的紅毛狗當然沒有印度那麼多,但新界一帶卻偶然會有這種東西出沒。它們的模樣頗似本地人稱爲中
種狼狗的那種大黃狗,毛
黃得近紅,腳很短。它們喜歡吃海邊的小蟹和死魚,因爲,在夜裏時常三四只一群走到海邊來覓食,過去曾有人在啓德機場見到過。此外,青山、大帽山、九龍山,都曾經發現過它們的蹤迹。香港島上則從未見過。
紅毛狗顯然不同于由家犬流山頭而成的野狗。《廣東通志》雲:“韶州有赤狗,穴居,吠則不祥。”所指的就是它們。廣東少狼,赤狗就替代了狼的位置,但它們並不像狼那麼凶惡。
獺在香港是屬于被保護的小動物之一,是不許人捉捕的。事實上,
獺皮雖然很值錢,在香港卻不容易捉得到,因爲它們現在已經很少,白晝又喜歡躲在洞裏不出來,所以根本連見也不容易見到的。舊說香港島南赤柱淺
灣一帶有很多
獺,近年已經很少見了。現在還有
獺的地方,是大嶼山和元朗後海濱一帶,但也只有住在海濱的人才有機會見得到。
獺雖然以魚爲食,但它們卻住在岸邊的洞裏而不住在
裏,小
獺甚至不會遊
,要像人一樣慢慢的才學會,因此動物學家說它們
居生活的曆史一定很短。
中對于
獺有許多古怪的傳說,說它們能成精作怪,濱
人家的婦女害怕
獺,正如城市人家害怕狐狸一樣,原因就因爲相信它們能迷人。又說獺終年捕魚,每年要祭魚一次,《月令》上有“孟春之月,魚上冰,獺祭魚”的記載。據說獺祭魚時將魚排列岸邊如陳列俎豆那樣,因此,古人嘲笑寫文章的人找了許多書放在手邊來亂抄一通,爲“獺祭”。
《靈魂的歸來》山狗與水獺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害蟲的天堂”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