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傍晚,從敞開的窗口時常會飛進一種小蜻蜓似的飛蟲,它的身翅膀頭角幾乎完全同蜻蜓一樣,全身褐黃
,所不同者只是尾尖拖著三根長長的細須、這種被外
人稱爲“五月之蠅”的小生物,就是我們古人著作中一再提到的蜉蝣。
《詩經·曹風》:“蜉蝣之羽,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
服。”《淮南子》:“蠶食而不飲,二十二日而化;蟬飲而不食,三十日而蛻;蜉蝣不食不飲,三日而死。”又說:“鶴壽千歲,以極其遊,蜉蝣朝生而暮死,盡其樂,蓋其旦暮爲期,遠不過三日爾。”
古人對于蜉蝣,雖能把握到它不飲不食朝生暮死的特,可是向來往疏《毛詩》和《爾雅》的許多格物家,包括朱熹老夫子在內,一提到他的形狀,便像廣東人所說的“攪唔掂”。有的說它形似天牛而小,有甲角,出糞上中。有的說它似甲蟲有角,大如指,長三四寸。有的說它似蛣蜣而小,身狹而長,有角,黃黑
,下有翅能飛,夏天雨後發生糞上中……說來說去,都將它當作是一種甲蟲。只有《本草綱目》的著者李時珍說得最好。因爲他除了引述上列那一類的一貫陳說之後,突然附加了一筆:
或曰,蜉蟲也,狀似蠶蛾,朝生暮死。
蜉蝣的形狀雖與蠶蛾仍有若幹距離,但蠶蛾似蝴蝶,蝴蝶和蜻蜓到底是相近的東西,而且知道它是蟲。總算已經搔著癢
了。
蜉蝣的生活史非常有趣,古人說它不飲不食,朝生暮死。這已經將它說得大長命了。事實上是,蜉蝣的生命僅有幾小時。然而在這幾小時內,要經過兩次蛻殼,練習飛行,戀愛,交尾,産卵,非常忙碌。生命過程雖短,卻十分充實。
蜉蝣的幼蟲在中孵化以後,要在
中繼續生活一年至三年之久,始達成熟階段,然後爬到
面的草上,蛻殼變成蜉蝣。經過第一次蛻殼之後。接著又蛻第二次的殼,始能展翅高飛,于是就尋配偶,交尾産卵。這一切都在幾小時內完成,完成後就疲倦的停下來死亡。因了口腔不發達,在這花費了兩三年准備工作的幾小時生命中,忙忙碌碌,完全不飲不食。
香港出産的蜉蝣,據已經研究過的共有四種,兩種尾上是三根須的,其余兩種僅有兩根,有一種的尾須最長,比它的身長達三倍。
《靈魂的歸來》朝生暮死的蜉蝣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毒蛇的鑒別”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