鲎是海錯,我們若是到新界大埔去旅行,在市墟上便時常可以見到這東西。它的形狀很古怪,若不是生長在濱海地方的,多數叫不出它的名字,有的更從未見過。但在濱海區域則時常可以見得到。中沿海各地,從江浙以至海南島都有,但最多的是在福建和
汕一帶的海濱,香港的出産則沒有上述這幾
地方的多。鲎有在春天上岸到淺
産卵的習慣,這時在沙灘上最容易見得到,它們有時會爬到山坑裏或溝渠口。有一年春天,就有一只鲨從鵝頸橋的海邊大
渠裏一直爬到了跑馬地,給人拎起尾巴捉住了。
鲎的形狀像一只鐵鏟,從正面看來又像一頂鋼盔,那一條尾巴就恰如一把刺刀,三棱形的尾巴上有尖刺,它能翹起尾巴來鞭人,給它們刷著一下就要流血。它的一切器官都隱藏在鋼盔似的硬殼底下,殼比蟹殼還要堅硬,四周有刺保護得非常周密,香港新界的鄉下人將鲎殼用來車,或者用作舀
的工具。
很多人不曾見過鲎,也不識鲎字。鲎音候,甯波人談到海味,慣說“魚蝦蟹鲎”,許多人都不知道這個“候”字應該怎樣寫,其實就是鲎。廣東人則將這個字讀成“豪”,因此本地人都叫鲎爲“豪”。本地人罵女人婬蕩或賣弄風騒,爲“發豪”或“豪婆”,這是俗語。他們慣常將這個“豪”字寫成“姣”,“發姣”或“姣婆”。但是據一位專門研究廣東方言俗字的潘先生告訴我,這個“姣”字,實在應該寫作“鲎”,“姣婆”讀作“鲎婆”。至于爲什麼讀稱鲎婆,且待後面再說。
甯波人說魚蝦蟹鲎,英文也叫鲎爲king grab。它的樣子雖然像蟹,但它其實不是蟹類。在節足類動物的分科上,它是與蜘蛛和蠍子同隸一科的。鲎在地球上的生存曆史很悠久,比人類的資格不知要老過多少借,而且自遼遠的洪荒時代至今,它的形狀改變得並不多(這正是鲎在今日人們眼中看起來形狀是這麼古怪的原因)。因此在生物考古學上,它有“活的化石”之稱。
據說,鲎的祖先,乃是原始時代海洋中的一種大海蠍,今日陸地上的蠍子,就是它們遷居陸上以後經過變化的後裔;鲎則是生存在海中遺留下來的後裔。幾十年以前,中曾發現過一塊古生代二疊紀的海蠍化石,那模樣雖與今日的鲎有多少不同,但仍使人一望就認得出這是它們的祖先。由于這一塊二億年以前的化石的發現,一面確定亞洲這一片大土地在那時還是海洋,一面也證實了這“活的化石”的進化系統。
中舊時對于鲎有許多古怪的傳說。《爾雅·翼》說:
鲎形有如惠文,亦如便面。惠文者,秦漢以來武冠也。便面,古扇也。大抵堂青黑,十二足,足長五六寸,悉在腹下。舊說過海辄相負于背,今鲎背上有骨七八寸如石珊瑚者,俗呼爲鲎帆。大率鲎善候風,故其音如候也。其相負,則雌常負雄,雖風濤終不解,故號鲎媚。
《坤雅》也說:
鲎狀如便面,骨眼在背上,口在腹下,其血碧。雌常負雄而行,雄者多肉,失雌則雄不能獨活。漁者拾之,必得其雙。在海中群行,辄相積于背,高尺余,如帆乘而行。
大約古人認爲鲎的最大特點,除了那古怪的如惠文冠如便面的形狀以外,便是它的雌雄相負的特。據說鲎是雄小雌大。放在
面,雌的沈到
下,雄的則浮在
面。捉了雌漁,雄鲎往往留在旁邊不逃走;可是你如果捉了雄的,那雌鲎便咕嘟一聲沈到
底去了。
造成古人所說的鲎雌雄相負的特的原因,乃是海濱平日不易見到鲎,只有春末夏初最多,而這時正是鲎交尾上岸産卵的時期,所以往往“相負而行”;而且雄鲎爲了守護産卵的雌鲎,往往不肯離開。雌鲎則爲了有保護自己後裔的本能,一有危險發生,自然先沈到
底去了。
舊時,廣東汕海陸豐一帶的海濱居民,對于鲎的這種生活形態很瞧不起,尤其不滿意雄鲎追隨雌鲎,而雌鲎一有危險,卻自己先逃命的自私態度。他們用“鲎母”來謾罵一個他們所瞧不起的女人,這也就是前面所說的“發姣”和“姣婆”,應該寫成“鲎婆”和“發鲎”的原因。
又因爲在海濱捉鲎,往往一捉就是一對,因此,廣東有些地方也用“捉鲎”作爲捉的替代語。
《靈魂的歸來》魚蝦蟹鲎的鲎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黃(鹿京)”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