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葉靈鳳>靈魂的歸來>大埔的珠池

《靈魂的歸來》大埔的珠池

葉靈鳳作品

  bordercolordark="#ffffff" cellspacing="0"cellpadding="0" bordercolorlight="#ffcc00" class="p5" height="38">

  今日新界大埔海面,從前稱爲大步海,又名媚川都,有池養珠蚌,名媚珠池,爲古時采珠名地,清嘉慶二十四年修纂的《新安縣志》雲:

  媚川都在城南大步海,南漢時采珠于此。

  又雲:

  媚珠池,舊志雲在大步海,漢時采珠于此。

  本來,我guo從前産珠最有名的地方是南海合浦,即今日廣東的合浦。所謂“珠還合浦”這成語便是從前傳說合浦海中産珠蚌,如果當任的縣官貪婪,不停的奴役人民到海中去采珠,珠蚌便會遷移他chu;若是縣官清廉,遷到他chu海中的珠蚌又能遷回來,所以有了“合浦珠還”這成語。

  新界除了大浦海以外,其他有些地方也産珠。這一帶地方在清朝屬新安縣,明以前則屬東莞,所以《東莞縣志》上便載著,除了大步海媚珠池産鴉贏珍珠以外,縣境內的後海龍鼓青贏角荔枝莊等一十三chu,也産珠蚌。

  大埔采珠的曆史頗久,從唐開元直至明初都在這裏采珠進貢,爲我guo合浦以外的重要産珠地之一。最盛時是在五代南漢(公元九○五年至九七一年)時期,南漢王劉鋹建都廣州,在大主六年(公元九**年)改大步爲媚川都,從海門鎮招募能采珠的土人三千名爲兵,常川駐在這裏,終年爲他搜集珍珠。因爲風lang險惡,每年溺死者甚衆,成爲當時苛政之一。

  後來劉鋹爲宋太祖所滅,大埔采珠之舉就被廢棄,到了元朝又恢複。元大德三年,甚至編置艇戶七百家爲珠人,並派了三名監督官加緊監采。因爲采珠很辛苦,采不到時要受罰,艇戶逃亡的很多,所以要加派官員監視。這樣直到明朝,洪武七年采珠五月,僅得珠半斤,認爲大埔産珠已盡,遂移地合浦,不再在大埔采珠了。

  今日新界大埔雖不再以産珠著名,但海中仍産蚝,海邊有養蚝的蚝田,取蚝時偶然撈起珠蚌,剖開來其中有時仍會有小粒珍珠的。

《靈魂的歸來》大埔的珠池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冰與雪”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靈魂的歸來》冰與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