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聿雲暮,急景調年,長街上擺滿了過年應節的百貨,也擠滿了辦年貨的人。雜在人叢中看了一會,在一家食品公司裏發現了好幾種來自家鄉的年貨,不覺食指大動,正想買一點回去,聊慰鄉思。忽然人叢中有一個朋友向我招呼,大叫同鄉。這位朋友是四川人。他這麼稱呼我,使我自然不免一怔,連忙問他幾時成了我的同鄉,他笑嘻嘻說就是今天,說著從懷中摸出一張剪報遞給我看:
“你看,我若是不看這篇文章,我還不知道我們原來乃是同鄉哩!”
我接過來一看,是從報上剪下來的一篇小考據文章,題目是《南京的曆史》,作者考證出根據曆朝建都命名的沿革,我至少有七個地方曾被命名爲“南京”,這位朋友的家鄉成都就是其中之一,這是在唐玄宗天寶十五年命名的,爲了避“安史之亂”,逃到四川成都,便把成都改稱爲“南京”了。
其余幾個被稱爲“南京”的地方,除了遼金曾將開封稱爲南京以外,宋朝又曾經稱河南的商丘爲南京。最有趣的,是今日的北京,在五代的後晉治下,也稱爲南京。
這一來,我唯有向他道歉,無法否認他不是我的同鄉,而且要佩服他的淵博。同時在鄉誼上,還要對他稱晚輩,因爲他的家鄉成都在公元七五六年就稱爲南京,而我的家鄉則直到一三六八年,才由朱元璋命名爲南京,簡直比他遲了六百年。
這一段小話不僅增加了我的史地知識,而且無形中還擴大了我的
襟,原來有這麼多的地方曾經稱爲南京,我的家鄉又何必僅限于我出生的那個地點?于是板鴨和香肚固然是我家鄉的特産,山西的竹葉青,河南的紅棗,山東的柿餅,北京的蜜棗和冰糖葫蘆,又何嘗不可以算是我家鄉的特産?甚至蘇州的松子糖,四川的廣柑,廣東的新會甜橙,廣西的沙田柚,我都願意高攀,認爲都是我家鄉的特産。于是我就在這家食品公司裏放開手來買,不再拘束于過去那狹小的地方觀念裏。
由于到都是我的家鄉,家鄉就近在眼前,我的鄉思也頓然消失了,只覺得這個大家鄉的物産真豐富,買不勝買,對我這個遊子實在是愛護備至。我整天的在說鄉思,看來家鄉對我的關懷,比我自己更甚哩。
《靈魂的歸來》歲暮雜拾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新春的鄉情”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