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葉靈鳳>靈魂的歸來>家鄉食品

《靈魂的歸來》家鄉食品

葉靈鳳作品

  嘗了新自我的家鄉運來的香肚。大約爲了趕運來應節,風幹得還不很透,但是已經夠甘香了,一吃到嘴裏,就獲得了這種家鄉食品所特有的滋味。而今年的香肚售價更特別相宜,我只能說這真是“口福”。

  香肚不見于鄉土籍載。它的滋味好,該是與豬肉本身有關的。我們家鄉有一種小型的豬,肉質特別好,是冬季的最好肉食。陳作霖《金陵物産風土志》雲:

  豬肉,中guo人貴賤之通食也,金陵南鄉人善豢之,軀小而肥,俗呼駝豬,歲暮始宰以祀神,供賓客,給年用,非市間所常有。其皮厚肉粗,間雜以臭惡者,皆販自江北之豬,必稍稍飼之然後殺,始無此病。

  香肚的滋味,近于火tui,一定要用上好的肉,這正是我們家鄉能有這特産的原因。這正如板鴨一樣,當地並不産鴨,所用的鴨也是從江北來的。但是在宰殺之前,先要經過若幹日的飼養,不僅使它肥大,而且還要改變鴨的肉質,因此,不論是製鹹板鴨、燒鴨,或是鹽shui鴨,都能夠肥嫩鮮美,使嘗過的人戀戀不忘。

  每逢農曆年節,家鄉還有許多特製的應時食品,配合了過年風俗。《金陵物産風土志》雲:

  歲聿雲暮,宜備糇糧。取糯米雜沙幹炒之,去其沙,曰炒米。蒸而幹之,和以饴糖,掬之使圓,曰歡喜團。

  這種“歡喜團”,是白se的,比乒乓球略大,是我們家鄉的特有食品,可以就這麼咬來吃,或是用滾shui泡開來吃。新年qin友來了,這是最簡單的下午點心。滋味不錯,而取意又吉祥,所以老少都歡迎。

  “歡喜團”是用糯米炒漲製成的,另有一種用黏米炒熟作原料的,不用白糖而用赤砂糖拌和,製成一個個兩寸直徑的圓餅,稱爲“炒米粑粑”,滋味比“歡喜團”更好,小時最喜歡吃。未嘗此味者,已半個世紀了。

  祝竈有竈糖,作元寶狀。以芝麻和糖焙焦之爲金,以大麥糖揉之爲銀,兆家富也。

  祭竈風俗和這類祭竈的物品,現在在家鄉大約已經漸漸革除了。還有其他點綴年節的食品,在名稱上都tuo不掉迷信se彩。

  除夕名物,多取吉祥。安樂菜者,幹馬齒苋也;如意菜者,黃豆芽也。守歲時取紅棗、福建蓮子、荸荠、天生野菱,煮粥食之,謂之洪福齊天。

  這一種粥,不同于臘八粥,滋味不錯,不知現在還有人吃否,我以爲倒不必以名廢實的。

  到了新年,我們家鄉還有一些應節食品。《金陵物産風土志》說:

  食之以時,惟節令爲最備。元旦祀神,取麥屑揉糖爲圓式,蒸之使起,曰發糕。和糯粉爭分之,曰年糕。其供祖先有饦羅,則取糖餡之姘四,貫以四柱,影堂幾上物也,謂之桌面。湯團謂之元宵,以節名也。賀客至,率以芹芽松子核桃仁點茶,謂之茶泡,煮ji子以充晨餐,謂之元寶。

  所謂發糕,即廣東人所說的松糕。用白糖的作白se,用黃糖的作黃se,象征金與銀。但是白面的發糕,面上必須略塗洋紅,因爲純粹白se是忌諱的。就是前面說起過的歡喜團也是如此,每一個雪白的歡喜團上,必須用洋紅點一個小紅點。

  我們家鄉的醬菜也很有名。這在鎮江淮揚一帶也是如此。有醬莴苣、醬蘿蔔、醬生姜、醬黃瓜。其中最有名的是醬莴苣,可以長至尺余,他chu所無。切片佐粥,最爲相宜。還有將莴苣腌後曬幹,卷成小圓餅,中心飾以玫瑰花瓣,稱爲“莴苣丸”,佐飯下酒,甚至作爲零食都相宜,更是我們家鄉獨有的特産。

  醬生姜之中,最珍貴的是醬嫩姜芽,稱爲“漂蘆姜”。這是春末初夏才有的,由醬園現製現賣,過了嫩姜的季節就沒有,而且每天僅清晨有得賣,因爲“漂蘆姜”取其鮮嫩清淡,浸醬過久,就成了普通的醬生姜,不是“漂蘆姜”了。

  陳作霖的《物産志》記家鄉有名的醬菜道:

  醬有甜鹹二種,以豆麥爲別,各種小菜,皆漬于中。承恩寺僧有製此者,號阿藍齋,蘆姜豆豉,所製最精。阿藍菜一名阿獵,形如莽,味辛,必去汁漬以鹽始可食。高座寺僧嘗蓄以爲菹。承恩寺齋名之所由稱也,今則失其傳矣。

  在從前,不僅和尚善于製各種醬菜鹹菜,尼庵裏的師姑們所製更精。這些出家人有的是閑暇,可是塵心未泯,別出心裁,用這種精致的小吃來討官家富室老太太少nainai們的歡心。她們飽餍膏粱,嘗到這種清淡的蔬食自然口味一新,于是,這些出家人就有資格可以穿堂入室了。我記得有一家尼庵的某師太所秘製的“臭鹵面筋”,最爲有名。她不肯多製,必須有深厚香火緣的施主,才肯贈送一小壇。我的呂姓外婆家是在被送之列的,得了一壇後就珍如拱壁,我們孩子是沒有資格吃得到的。

  某師太秘製的“臭鹵面筋”,簡稱“臭面筋”,小的時候雖然沒有資格吃,歲數稍大以後卻有機會吃到了,那是我們家中自製的。看來是我的繼母從娘家學來的,可能還是從庵中討得了一點老鹵,因爲最難得的就是這種老鹵。面筋是普通的面筋,是一團搓成只有魚丸大小,浸到盛在瓦壇的鹵中,過了若幹日子,就成熟了。

  這種泡好了的臭面筋,作灰白se,可以就這麼像吃腐ru一樣的生吃,也可以用素油炸了來吃。說到滋味,由于各人嗜好不同,那就很難說。我看凡是喜歡吃ru酪、腐ru、臭豆腐、魚子、黑黃鹹蛋的人,就一定喜歡吃這東西。若是不喜歡上述諸物的,對于臭面筋一定會望而去之。

  我嘗到臭面筋的滋味,已經不是在家鄉,而是遠在江西的九江。我父qin也像當年的陶淵明一樣,爲了五鬥米在那裏折腰,酷嘗臭面筋,繼母這才托人遠遠的從娘家帶來了泡臭面筋的老鹵,自己試製。我記得當時九江沒有生面筋賣,還是自己買了麥麸回來,洗製生面筋的。

  我們家鄉對于面筋和豆製的素食,都有特長,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金陵物産風土志》說:

  取芥菜鹽汁,積久以爲鹵,投白豆腐幹于甕內,經宿後煎之蒸之,味極濁,馥之有別致,可謂臭腐出神奇矣。江甯鄉白塘有蒲包五香豆幹,以秋油幹爲佳。秋油者醬汁之上品也,味淡可供品茶,故俗呼茶幹。

  磨坊取麥麸揉洗之,成小團,炙以火,張其外而中虛,謂之貼爐面筋,物雖微而行最遠焉。

  所謂“貼爐面筋”,就是無錫、上海一帶的“油面筋”,這裏的上海店和guo貨公司也有得賣,不僅是素食中的妙品,就是嵌肉也是一味好菜。

  蒲包幹是圓形的。大約製時是用“蒲包”包紮而不是用布包紮的,製成後上面有細細的篾紋,所以稱之爲蒲包幹。五香幹是普通製品,秋油幹則是特製品,黑而且硬,最耐咀嚼,可以送茶送酒。相傳金聖歎臨刑時所說,伴花生米同吃,滋味不殊火tui者就是此物。這本是江南很普遍的豆製食品,最好的出在安徽蕪湖,黑硬而小,可是滋味絕佳。稱爲“蕪湖秋油幹”。從前上海流行的“小小豆腐幹”,就是仿蕪湖的,可是滋味差得遠了。本港也有普通的五香幹,稱爲“豆潤”(爲了忌諱“幹”字,所以改稱“潤”),只可作菜中的配料,是不能就這麼用來下酒送茶,更談不上有火tui的滋味了。

……

《靈魂的歸來》家鄉食品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家鄉的過年食品”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靈魂的歸來》家鄉的過年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