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西北部,距臺北市約70公裏的地方,有一座風光秀麗的海濱城市,它就是新竹市。新竹市瀕臨大海,空氣清新,溫泉、瀑布密布,每年吸引著大批島內和海外的遊客。自從1976年這兒開始興建“新竹工業園”以後,這座美麗的城市又罩上了一層現代化的工業與學術科技氣氛。
70年代初,臺灣經濟迅速發展,爲了彌補加工出口外銷産品際競爭能力弱的不足,促使工業升級、産業結構變革,臺灣當局經過充分論證,決定以美
斯坦福科學工業園區即矽谷爲模擬樣板,在新竹興建一座科技型工業園區。
興建新竹工業園的目的有4個: 一是實現研究與生産相結合,將科研直接用于生産,自主開發設計新産品;二是使産品生産有連貫,將研究、生産到産品銷售結合起來;三是引進高科技人才;四是提供能夠留住一流科技人才的優越工作和生活環境。
爲什麼把科技園選址在新竹呢?這主要是新竹有兩個有利條件。首先是地理位置好。新竹距臺北只有70公裏,離桃園際機楊、基隆港、臺中港都不遠,而且島上的縱貫鐵路和南北高速公路都經過此地,交通十分方便。第二是這兒的科技機構集中,有臺灣清華大學、交通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精密儀器發展中心等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附近還有許多機械、電子、石化等企業,可以與園內的工業相互配合。
新竹工業園區位于新竹市東南部,園區控製規劃範圍爲2100公頃,其中可供開發的土地約600公頃。 園區提出的建園口號是“多目標、多功能”,使園區“學院化、公園化、社會化”。新竹工業園于1980年正式開園,到1996年底,園區內的高科技廠商超過200家,就業人口5.6萬人,全園區總産值爲3182億元。
新竹工業園在二十多年的發展中逐漸形成六大支柱産業,即集成電路、電腦及輔助設備、通訊、光電、精密機械、生物技術。這六大産業中以集成電路和電腦兩項産業成績最顯著。目前,這兩項産業的總産值占科學園區營業總額的90%以上,是工業園區高科技發展的主。 園區內集成電路廠商有78家,産值高達558億元,有從集成電路設計、生産、測試到包裝等各種
質的上、中、下遊公司,形成完整的集成電路産業
系,成爲世界集成電路産業的重鎮之一。工業園電腦及輔導設備生産産值也超過540億元, 産品有個人電腦、監視器、圖像掃描儀、網絡卡、鼠標等。其中,鼠標和圖像掃描儀的産量居世界第一,爲全球産量的80%和55%;網絡卡和終端機的産量占世界第二;個人電腦居第三位。島內宏基、神達、美格等重要電腦商都建在園區內。
新竹工業園開園不久的1982年,臺灣實業界即發出設置第二科學工業園區的呼聲。 經過反複論證的選址,當局于1995年2月核定臺南縣善化鎮與新市鄉村的臺糖農場爲第二工業園園址,即臺南科技工業園。
臺南科技園南傍臺灣第四大城市臺南市,與新竹工業園相呼應,兩區之間的車程不到3小時。該區占地總面積638公頃,周圍的2000公頃劃定爲“特定區”,以供園區未來擴充之用。
臺南科技園基地規劃有“微電子精密機械”、“半導”、“農業生物技術”等三項主要專區,另有工業服務和倉儲運輸兩個專業區。園區原計劃分兩個階段開發,後來爲了配合進駐廠商
、電、道路等“七通一平”基礎設施工程的需要,便將兩期15年的開發計劃一並實施。目前,申請進駐園區的廠商已有38家,其中23家爲新竹工業園區擴建。 據估計,到2010年進駐廠商可達200多家,每年産值可達新臺幣9000億元,大
相當于1996年新竹園區3000億元産值的3倍。
《走進臺灣》九、兩大科技工業園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十、獨具特色的中小企業”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