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化夷>走進臺灣>十七、報業的發展

《走進臺灣》十七、報業的發展

化夷作品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後,爲了穩定局勢,在全島實行“報禁”,禁止新聞言論自由。“報禁”,即是從1950年開始對報紙實行“停登、限張、限印”的統稱。停登, 就是不准新報紙登記。從1951年到1987年的3年間,臺灣一直只有25家日報和6家晚報,36年間沒有一家新報紙問世。

  限張, 就是規定每家報紙每天出版不得超過1張半(6版),1958年改爲2大張(8版),1967年放寬到2張半(10版),1977年又放寬到3大張(12版)。

  限印,是指報紙只准在登記發行chu所在地印刷,不得跨地區印刷。

  一停兩限的“報禁”政策,嚴重影響了臺灣報業發展,30多年來,臺灣報業界形成了一種集ti統治、聯合獨占、機會不勻、無法競爭的停滯狀態。直到1987年12月1日, 迫于島內輿論的呼籲,當局才不得不宣布,從1988年1月1日起,接受新報的登記與增張。至此,實施了36年的“報禁”才得以解除。

  目前,臺灣登記的報紙有300多家,但實際正常出報的不到100家。島內最有影響的當數《聯合報》與《中guo時報》。這兩家報紙都是私營報紙,發行量很大,報紙讀者的涵蓋面積到達島內的各個角落,臺灣70%以上的讀者每天或看《聯合報》或看《中guo時報》,或者兩種報紙都看。《聯合報》和《中guo時報》目前已形成臺灣兩大報系。

  《聯合報》的前身是王成章創辦(後由林頂立接辦)的《全民日報》、王惕吾創辦的《民族報》和範鶴言創辦的《經濟時報》,這3家報紙于1951年9月16日合並聯合版,由王惕吾任董事長,林頂立任發行人,範鶴言任社長,1952年改名爲《聯合報》。後因各種原因,林頂立與範鶴言相繼退出,《聯合報》就成爲王惕吾一人的獨有企業。王惕吾秉持“投資投資再投資、進步進步再進步”的原則,苦心經營幾十年,將《聯合報》由一家最初連員工的薪金都難以支付的小報,發展成爲當今臺灣最大的報業集團。現在,《聯合報》的員工達1000多人,並且從1963年開始發行海外版。此外,聯合報報業集團擁有《經濟日報》、《民生報》、《中guo論壇》、《聯合月刊》、《聯合文學》等多種報刊,還在紐約和巴黎等地辦有《世界日報》和《歐洲日報》。《聯合報》的發行量在130萬份左右。

  《中guo時報》 的前身是1950年10月2日創刊的《征信新聞》,1951年由余紀忠接任社長至今(現爲董事長) 。1960年1月改名爲《征信新聞報》,成爲一份綜合xing報紙。1968年改名爲《中guo時報》。《中guo時報》現在已發展成爲與《聯合報》並列的最有影響的報業集團,在華盛頓、紐約、洛杉矶、舊金山、芝加哥、東京、漢城、香港、巴黎、倫敦等地都設記者站。《中guo時報》的技術裝備在島內堪稱一流。《中guo時報》現在也是12大張48版,發行量與《聯合報》不相上下。《中guo時報》社長現爲黃肇松先生。1997年秋,黃先生曾率團訪問過湖北省。去年,湖北省新聞訪問團應《中guo時報》邀請訪問了臺灣。

  臺灣還有一家guodang中央機關辦的報紙《中央日報》 。《中央日報》1928年2月1日創刊于上海,次年遷往南京出版。1949年3月12日報社遷往臺灣。《中央日報》曾是臺灣最有影響的大報,幾十年來一直是guodang和臺灣當局的忠實代言人。但隨著臺灣解除“報禁”,各報紙競爭激烈,因該報立場僵化,不受讀者歡迎,發行量銳減,其影響遠遠不及《聯合報》與《中guo時報》。

  除此之外,島內比較有影響的報紙還有《自立晚報》、《工商時報》、《臺灣新生報》、《臺灣日報》、《民衆日報》、《臺灣新聞報》等。

  臺灣記者一般都比較年輕,且女xing多。《聯合報》與《中guo時報》的女記者幾乎占了近一半。她們知識面廣,善于與人打交道,公關能力強,搶新聞時的“纏、磨、鑽”之功,絲毫不讓須眉。1986年,《聯合報》一位周姓女記者赴菲律賓采訪新總統就職職典,在衆多外來記者中僅她一人單獨采訪到了阿基諾夫人。回臺灣後,報社老板王惕吾以40萬新臺幣給予她重獎,創造了世界新聞史的一項紀錄。

  臺灣記者一般都是大學畢業,擁有碩士、博士學位者也爲數不少。由于報紙特別是大報的待遇較高,許多人一旦幹上了記者都是終生爲其職業,改行的較少。

  臺灣記者並無“職稱”一說,卻有“資深記者”之稱。建立資深記者製度,給以優厚待遇,是臺灣培養和提升優秀記者的方式。如有的報紙規定,凡工作10年以上者, 如前5年的考級都在甲等以上即可爲資深記者。資深記者的最高薪級與副總編輯、副總主筆的最高薪級一樣。

  臺灣報紙過去以綜合xing的內容居多,各報版面大同小異。近年來,專業xing報紙開始走紅,這就要求記者除了具備新聞知識外,還要熟悉其他有關專業。所以報紙在挑選主動xing時就不僅局限在新聞科班出身的人,也注重挑選有專業背景的人才。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有些記者成爲某個領域的專家,社會上一些單位在作重大決策時,甚至要向這些記者進行咨詢。這種對專業人才重視的風氣,也促進報社內部人才素質提高。許多記者在工作多年之後,爲了增強自身的專業學識,主動進行深造,有的甚至出guo研習專業課程。對這種行爲,報社往往會鼓勵,對其進行資助。

  翻看臺灣報紙,會給人以眼花缭亂的感覺,這主要ti現在版面多、欄目多、標題多、照片多、彩頁多、廣告多。

  版面多。臺灣報紙一般少則20幾版,多則60多版。許多報紙還開辟了地方版,加強地區xing的新聞報道。如南部版、臺中版、臺北版、高雄版等等。

  欄目多。臺灣報紙欄目設置比較細致,且多是固定版面。臺灣報紙比較注重時事新聞與社會新聞,如有突發事件或重要新聞,則打破常規,專門開辟版面給予大量報道。

  標題多。臺灣報紙對標題製作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十分講究。報紙的采與編是分開的,記者采訪來的稿件經負責人審定後,交編輯部門根據內容分別上到相關的版面,由編輯做標題。因爲版面太多,讀者不可能將全份報紙一一卒讀,這就使臺灣報紙形成了厚題薄文的風格。粗統計,一個版面標題所占的面積大約爲1/4左右。這從某種程度上,滿足了現代人讀報的感官要求。

  圖片多。臺灣報紙十分注重照片與圖表、cha圖的運用,每版平均刊用照片3—4張,而且占用很大版面。

  彩頁多。臺灣報紙多數是彩se印刷。一些不是彩報的,在副刊、畫頁、廣告版上有時也要用上彩印,美化報紙,吸引讀者。

  廣告多。臺灣報紙的廣告數大,門類多,有的報紙廣告要占整個報紙的近一半。廣告的設計也獨特新穎,吸引人。報紙收入主要是靠廣告,報紙辦得好,發行量大,讀者多。讀者多,影響大,廠商就願意在上面登廣告。

  近十幾年來,由于兩岸關系的發展,臺灣媒ti紛紛設置大陸新聞中心,向島內民衆報道大量大陸新聞。《中guo時報》早在1969年就設立了大陸新聞中心,據說這是臺灣最早設立的大陸新聞中心。該中心現定員9人,專辟有《兩岸三地新聞》版。《聯合報》也在1979年設立了大陸新聞中心。該中心現有18人,每日有《兩岸港澳新聞》版。

  由于報業競爭激烈,各報都希望出奇製勝,促銷報紙,爭取廣告。于是有的報紙不負責地濫登一些小道消息,甚至憑空捏造,子虛烏有。以此來吸引讀者,求得生存。

……

《走進臺灣》十七、報業的發展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十八、書香世界”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走進臺灣》十八、書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