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居民,多有吃槟榔的嗜好。“高高的樹上結槟榔,誰先爬上誰先嘗……”這支歌在臺灣十分流行,也說明臺灣人民對槟榔的愛好。在臺灣,只要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在許多場所,人們嘴裏不是含著口香糖,也不是香煙,而是不停地咀嚼著一枚槟榔。
槟榔屬棕榈科常綠喬木,原産于東印度一帶。其幹端直而無橫枝,就像椰子樹一樣。樹幹上有節,羽狀複葉,長在樹頂端,葉子四面排開,遠看臨風招展,恰如鳳尾。有人說,槟榔樹是最有風度的,因爲它總是那麼潇灑飄逸,透露出南特有的一種風度。所以,人們常常把槟榔樹列爲最能代表南
熱帶氣息的風景樹。
槟榔不但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而且還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最先發現它的吃法的是馬來西亞半島的土著民族,他們將果實切細後,用胡椒葉子包著吃,據說這樣可以幫助消化。古醫書上也說,槟榔能消食祛病,是一味有效的葯材。槟榔嚼食後,人往往感到精神興奮,面頰酡紅,身上微微發汗,就像喝過酒一般。過去住高山地帶的民衆常以吃槟榔來禦寒,和消除緊張勞動後的疲勞。
因槟榔栽培容易,蟲害少,價格高,所以臺灣農民將槟榔視爲搖錢樹,稱之爲“綠鑽石”。在槟榔出産淡季,一顆槟榔可賣一斤
蛋的價錢。
臺灣的槟榔主要産地大致分布在屏東、南投、臺東、花蓮、嘉義、雲林、彰化等縣, 其中南投縣雙冬鄉以出産槟榔而聞名。 因此,許多經營槟榔的攤販多打著“雙冬槟榔”的牌子來吸引顧客,以示正宗。
槟榔在臺灣,如香煙、茶一樣,是人們交際必備的食品,而且消費十分驚人,據說有人一天吃槟榔就花掉新臺幣上千元(相當于人民幣300多元) ,創造了全臺灣紀錄。
臺灣把嗜食槟榔的人稱作紅族,這是因爲嚼過槟榔後,口
鮮紅,就像塗了口紅一般,但常嚼槟榔,牙齒會成棕黑
,十分難看,現代醫學發現,吃槟榔容易患口腔癌。據臺灣“衛生署”的癌症登記報告,臺灣十大癌症中,口腔癌的死亡率和發生率名列第七位,口腔癌病例的死亡數增加速度是癌症總死亡數增加速度的兩倍,這個數字與嚼食槟榔有很大關系。孕婦過多嚼食槟榔,有可能造成流産。
槟榔嚼過後,將殘渣吐在地上,紅迹斑斑,如同血漬,影響公共衛生。在臺灣的城市鄉村,常常可以在路上見到人們吃過槟榔後吐出的一灘灘紅汁,很不雅觀。
隨著社會文明進步,人們把嗜食槟榔視作比抽煙更壞的不良習慣。盡管如此,如同抽煙一樣,嚼食槟榔一旦上瘾很難戒掉,一天不食槟榔,就會感到精神萎糜,四肢乏力,不思茶飯。所以有人說戒煙容易,戒槟榔難。
據不完全統計, 臺灣2200萬人口中有300萬人嚼食槟榔,平均每8人中就有1人吃槟榔。過去食槟榔者多爲從事力勞動的中壯年人,現在這種狀況有所改變,食槟榔已向各階層蔓延, 且紅
族趨于年輕化。 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博士在一次會議的發言中說:“我在路上看到年輕人吃槟榔,會像規勸自己的孩子一樣的規勸他們,使這些年輕的孩子們了解生命的可貴。”
由于嚼食槟榔不健康、不衛生、不高雅,有關部門作出規定,禁止在公共場所咀嚼槟榔。在臺灣所有的農作物裏,槟榔最特殊、最具爭議。臺灣當局對種植槟榔的態度是“三不”政策,“不禁止、不鼓勵、不提倡”。但是農民在高額利潤的驅使下,仍大面積種植。據不完全統計,臺灣槟榔攤販高達50萬,依賴槟榔業維生的相關人口近500萬,臺灣槟榔業成長速度,已超過任何一種果品業。
《走進臺灣》二十一、綠鑽石紅chún族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二十二、九族文化”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