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最高山玉山之巅, 豎立著一座3米高的半身銅像。銅像面向大陸,面部表情嚴肅,目露愁緒,凝視著遠方,這,就是
民
元老于右任先生的座像。于右任先生一生愛
,生前一直希望
共兩
合作,建立一個偉大富強的中
。然而他的希望沒能實現。 1949年4月,于右任先生撇下妻小,被迫隨
民
去了臺灣。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對故鄉、對
人的思念與日俱增。在臺灣,于右任孤身一人,晚年生活十分淒寂冷漠,有家不能歸,妻兒不能團聚。他憤然寫下了一首無題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
有殇。”
1948年到1949年,大約有60萬大陸兵跟隨民
去了臺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人的年紀越來越大,逐漸成了“胡子兵”。50年代中期以後,臺灣陸續
理這些胡子兵退役, 讓他們到社會上自謀生路,臨走時每人發給400到1000元不等的退伍金。 這點錢若是一個人生活,可以用2年左右。許多退伍兵只得拖著年老多病的身
去尋找工作,掙錢糊口。
當局將這些退伍老兵稱爲“榮譽民”,然而這些所謂“榮民”卻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沒有技術專長,缺少文化,只能去幹那些別人都不願幹的粗重
力活。如推垃圾車、當看門人、撿破爛、賣菜、擺香煙攤……因爲無錢成家,他們之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單身一人,過著孤苦淒涼的生活,人們稱他們是“社會遺忘的一族”。臺灣一家報紙稱:“老兵塵封的木櫃裏,收藏的都是血汗換成的勳章、獎章,這些卻無法解決他們日困愁城的窘境。”
50年代中期,臺灣當局成立了“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負責安置那些身強力壯,尚能工作的老兵,讓他們到“榮民工程”下設的工廠去做工,或者讓他們進“榮民施工隊”。這些機構,說是爲老兵安排工作,實際是雇傭老兵當苦力,讓他們去修公路、架橋梁、建機場。臺灣的橫貫公路穿山越嶺,就是他們一鍬一鎬、肩挑手提、流血流汗完成的。
蔣介石到臺灣以後,一直在做反共複的夢,50年代提出的口號是“一年准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並爲去臺官兵頒發了“戰士授田證”。聲稱反攻大陸成功,就可以憑“授田證”分到土地。幾十年過去了,“反攻大陸”成爲一句空話,“授田證”也成爲一紙空文。老兵們認爲自己一輩子爲
民
賣命,現在蔣氏父子又欺騙了他們,1986年他們成立了“自救聯誼會”,決心團結起來,要向當局討個說法。
第二年的元月,“聯誼會”組織老兵們到“行政院”門口靜坐示威,他們舉著當年發放的“授田證”,要求當局予以兌現,解決生活問題。可是當局對老兵們提的問題遲遲不予答複。這一下惹火了這些退役老兵們。他們高喊著“我要回家”的口號,舉著標語牌,沖進“行政院”,要與當局論理。民
派出軍警,于是發生了流血沖突。
在中共産
“和平統一,一
兩製”的對臺方針政策的影響下,在海內外輿論的壓力下,1987年11月,臺灣當局被迫開放了臺灣民衆赴大陸探
。
然而,這些回家願望最迫切的老兵們,此時卻面臨著沒有路費的問題。1988年9月, 當時的“行政院長”俞華在老兵的不斷抗議聲中,才表示對“授田證”問題“研擬
理”。直到1994年,臺灣當局才給持有“授田證”的人發了一些補償金,用微薄的金錢打發了他們一生。
蒼狗白雲,世事滄桑。半個世紀過去了,當年隨蔣介石去臺的幾十萬軍人,現在有相當一部分人都已離開人世,活著的也都垂垂老矣。他們是特定曆史時期非常特殊的一群,他們的遭遇,將在中曆史上,留下淒涼悲怆的一筆。
《走進臺灣》二十三、被社會遺忘的一族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二十四、霓虹燈下的交易”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