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化夷>走進臺灣>二、寶島滄桑

《走進臺灣》二、寶島滄桑

化夷作品

  臺灣是一座十分年輕的島嶼。很早以前,臺灣本來是和大陸連在一起的,後來由于地殼運動及發生世界xing海浸,中間的陸地下沈,海shui上漲,便形成了今天的臺灣海峽,臺灣這才與大陸分隔開來。  最近幾十年來,人們在臺灣西部發現了很多大陸華南一帶的古生物化石,如大象、犀牛、華南虎等大型哺ru動物的化石。在臺灣東部大山中開采的大理石中,發現有紡錘蟲等化石,而這些化石無一例外地存在于華中、華南同時期的地層之中。同時地質學家們還驚訝地發現,臺灣的山脈呈東北———東南走向,這與大陸東部沿海山脈走向完全一致。這就更有力論證了臺灣與大陸以前是相連的。

  從19世紀以來,臺灣各地陸續發現了100多chu新石器時代遺址和大量遺物,其中包括有石斧、石刀、彩陶、黑陶等。這些原始文化與大陸東南沿海特別是福建省、廣東省的原始文化屬于同一類型。

  人類學家、民族學家曾將臺灣原住民的生活習俗與大陸南方少數民族及印尼和馬來西亞的馬來人的習俗進行比較,得出結論是,臺灣原住民的習俗與馬來人習俗相同的只有18%,而與大陸南方少數民族習俗相同或相近的占80%。這些都充分地證明了先史時代的臺灣住民在文化系統上和大陸的住民是屬于同一源流的。由此可知,無論是在地質學、地理學、考古學、人類學等方面都足以證明,自古以來,臺灣與大陸即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關系。  臺灣與大陸的交流與交往源遠流長,有確切的文獻記載始于三guo時代。據《三guo志·吳志》載,吳guo孫權曾于公元230年春,派遣衛溫、諸葛直率領數萬名將士渡海征夷洲,並帶回數千夷洲人。經後人考證,這裏所說的夷洲,就是今天的臺灣。  在衛溫東渡夷洲20多年後,吳guo的丹陽太守沈瑩寫了一本叫《臨海shui土志》的書,這本書主要記述了當時吳軍在夷洲所見的風土人情及自然景觀,對當地居民的生産、生活情況及植物生長、農業情況都作了詳細描繪。  在此後的1000多年時間裏,大陸與臺灣之間一直有著廣泛的聯系。  “臺灣”一名始于何時,說法不一。史學家們認爲,“臺灣”始于明代萬曆年間較爲可靠。“臺灣”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它是由“臺窩灣”演變而來的。臺窩灣原系平浦族的族稱,他們分居在今臺南安平一帶,因居住地附近都是海灣,“臺窩灣”這一稱呼,既是其族名,亦稱其地,時間一長,人們就把整個島簡稱爲“臺灣”了。  也有人認爲,“臺灣”由“埋怨”而轉音。當時不少福建人到臺灣開發,曆經千辛萬苦,最後客死他鄉,深感“埋怨”,閩南話中“埋怨”的音與“臺灣”相近,于是漸漸轉音而成。  臺灣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座美麗的寶島上,過著勤勞而安甯的生活。但是一件偶然的事情,打破了島上的甯靜。  那是1540年秋,一艘葡萄牙人的海船從澳門出發,准備駛往日本。這天清晨,當這艘海船從太平洋沿岸駛過時,透過薄霧,站在船頭的shui手忽然發現船的正前方出現了一座綠se的島嶼。海船繼續向前行駛,shui手看到島上河流奔騰,山林茂密,紅香綠lang,幽谷雲崖。看著這迷人的景se,這些長年在海上漂泊的shui手們,情不自禁地叫了起來:“oha,formosa(哇!多美麗的島嶼呀!)”自此,“福爾摩莎”(美麗島)一詞便被寫進了西方人的書裏。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環繞著這美麗寶島周圍的,就不再是純潔的lang花了。“福爾摩莎”這個葡萄牙語中單純的語彙,也像非洲的“象牙海岸”、“奴隸海岸”一樣,成了奴役、掠奪、侵略的代名詞。  正是從這個時候起,外guo的海盜們把魔掌伸進了寶島臺灣,開始了他們血腥的屠殺和侵略。

《走進臺灣》二、寶島滄桑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三、“牛皮圈地””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走進臺灣》三、“牛皮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