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日本發動對中的侵略戰爭,這一年是農曆甲午年,史稱“甲午戰爭”。中日甲午戰爭進行了8個月,以中方的失敗而告終。次年4月17日,腐敗的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
的《馬關條約》 , 將臺灣及所有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馬關條約》正式簽訂的消息傳出後,全
震驚,群情憤慨,當時恰逢會試之期,各省舉人集中北京,康有爲、梁啓超首先發難,集合奉天、四川、福建、江蘇等18省舉人,召開1200人大會,並聯名“公車上書”,主張廢棄條約,力圖自強;反對賣
求榮,主張遷都抗戰。
割臺惡訊傳到島內,全臺人民如“暴聞轟雷,驚駭無人,奔走相告,聚于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四野”。群衆悲憤到了極點,他們鳴鑼罷市,並擁入巡撫衙門,高呼:“甯戰死失臺,決不拱手而讓臺!”的口號,堅決反對割讓臺灣。
協理臺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侵占,他們堅持了近半年,曆經大小百余次戰鬥, 抗擊了日軍3個師團和1支海上艦隊的進攻,打死擊傷日軍3.2萬多人, 日軍中將和少將各一名在侵臺中斃命。因爲力量懸殊,島內人民的反抗終遭失敗。從此,臺灣淪爲日本殖民地達50年之久。
日本本是一個先天不足的軍事封建帝主義
家,軍人力量的強大,寄生地主和特權資産階級同時存在,這決定了它在臺灣人民的統治和壓迫具有極大的殘酷
。日本土地貧乏,資源缺少,畸形發展的先進工業和相當狹小的
內市場的矛盾,又決定了它對臺灣人民的榨取、掠奪具有無比的徹底
。日本侵臺50年間,除了軍事上對臺灣人進行血腥鎮壓外,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對臺灣人民進行奴役和迫害。日本侵占臺灣後,建立了嚴密的警察製度,控製臺灣社會,並且利用保甲製度作爲警察政治的輔助工具。日本軍警無惡不作,把臺灣人民當作砧板上的魚肉,任意宰割、欺淩。
在經濟上,實行“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政策,由臺灣向日本提供稻米和蔗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則配合日本的侵略政策,在臺灣發展與軍需有關的工業,把臺灣當作日軍的後勤補給基地。
日本統治者在臺灣還極力推行“皇民化”教育,灌輸忠君(天皇)愛(日本)思想。所有學校要以日文爲主課,學生一律改用日本姓名,嚴禁中
戲劇、音樂和武術表演,廢止中
寺廟祭典,嚴禁漢人奉祀家神。日本殖民者妄圖以此消滅臺灣同胞的民族意識,割斷臺灣同胞同祖
大陸人民在精神、感情上的聯系。
面對日本殖民者的血腥統治,臺灣人民從未屈服過,他們一直與侵略者進行著堅強的鬥爭。這其中,以“霧社起義”最爲有名。
霧社(“社”是臺灣少數民族的部落組織)位于臺灣中部的南投縣,靠近著名的日月潭,因這裏長年雲霧缭繞而得名。霧社一帶10多個村寨的臺灣同胞,因不滿日本人的剝削欺淩,一直醞釀著起義。雖然他們明知毫無勝利的希望,但仍然下決心與日本人同歸于盡。1930年10月28日,是日本“神社祭”的日子,按慣例霧社地區要舉行各學校聯合運動會,霧社附近的日本官吏都要來觀看,他們就把起義的時間定在這一天。28日上午,日本人正在觀看運動會開幕式,突然一名臺灣青年飛身跳上主席臺,手起刀落,一個侵略者頭子的腦袋應聲落地。這時幾百名起義者呼嘯而至,將主席臺上的日本侵略者全部砍光。接著,1500多名起義者攻下了霧社警察分室及12個駐在所, 殺死日本侵略者137人。日軍出動5000多人于31日開抵霧社,並用山炮向起義軍轟擊。起義軍退至山谷,築起工事,誓死抗擊。日軍久攻不下,于11月18日出動飛機對群衆施放際上禁用的毒氣彈,大部分起義者死于敵人的毒氣之中。起義最終失敗。
霧社起義發生在日本統治臺灣達35年之後的“模範殖民地”,表明日本對臺灣統治的虛弱與不得人心。這次鎮壓中,日軍悍然使用毒氣,遭到世界輿論的嚴厲譴責。起義中,霧社人民前赴後繼,視死如歸,他們用鮮血和生命,爲臺灣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曆史,譜寫了極其悲壯的一頁。
《走進臺灣》四、馬關條約與抗日浪潮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五、二·二八事件”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