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蔡東藩>後漢演義>第25回第2小節

《後漢演義》第25回

第2小節
蔡東藩作品

  [續後漢演義第25回上一小節]原陵。九江太守宋均,即前伏波監軍,矯製平蠻。自莅任後,政寬刑簡,百姓又安。向來郡中多虎,隨chu安設檻阱,終難免患,均命將檻阱撤去,虎患反息。有人謂虎已渡江東行,故得弭患。後來鄰郡多蝗,獨飛至九江境,辄東西散去,不害禾稼,因此名傳遠近。明帝聞均賢名,征拜尚書令,每有駁義,多合上意。均嘗語僚友道:“guo家每喜文法廉吏,以爲足以止jian。均見文吏好爲欺謾,廉吏只知潔身,實與百姓無益;常思伏阙谏诤,無如積習難返,一時尚未可進言,他日總當一伸素願呢!”未幾均被調爲司隸校尉,終不得言,有人向明帝報聞,明帝亦爲稱善,但也未能邃改舊俗,只好遷延過去。忽夜間夢一金人,頂上含有白光,馳行殿庭,正要向他诘問,那金人突然飛升,向西徑去。不由的驚醒轉來,開目一瞧,殘燈未滅,方知是一場春夢。诘旦視朝,向群臣述及夢境,群臣俱不敢率答。獨博士傅毅進言道:“臣聞西方有神,傳名爲佛,佛有佛經,即有佛教。從前武帝元狩年間,骠騎將軍霍去病,出討匈奴,曾得休屠王所供金人,置諸甘泉宮,焚香致禮,現在已經亂後,金人當不複存。今陛下夢見的金人,想就是佛的幻影呢!”夢兆亦何足憑,傅毅乃以佛對,也是多事。這一席話,引起明帝好奇思想,遂遣郎中蔡愔秦景,西往天竺,求取佛經。天竺就是身毒guo,身毒讀如捐笃,即天竺之轉音,今印度guo便是。距洛陽約萬余裏,世稱爲佛祖降生地。佛祖叫作釋迦牟尼,爲天竺迦維衛guo淨皈王太子,母摩耶氏夢天降金人,方才有娠,生時正當中guo周靈王十五年,天放祥光,地湧金蓮,已有一種特別預兆。及年至十九,自以爲人生在世,離不開生老病死四字,慾求解tuo方法,惟有屏除嗜慾,自去靜修。乃棄家入山,日食麻麥,參悟xing靈。經過了十有六年,方得成道,獨創出一種教旨,傳授生徒。教旨又分深淺,淺義的名小乘經,深義的名大乘經。

  小乘經有地獄輪回諸說,無非勸化愚民;大乘經有明心見xing諸說,乃是標明真谛,這也是一種獨得的學識。不過與儒家不同,儒家講修齊平治,佛氏主清淨寂滅;修齊平治,是人己兼顧的,清淨寂滅,是專顧自己的。也是確論。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嘗在鹿野苑中,論道說法。又至靈山會上,拈花示衆,借燈喻法。從前天竺多邪教,能使shui火毒龍,好爲幻術,當釋迦苦修時,邪教多去誘惑,釋迦毫不爲動。及道術修成,摧製一切,衆邪帖服,都信心皈依,願爲弟子。

  男號比邱,女號比邱尼,剃須落發,釋累辭家。釋迦教他防心攝行,懸示五大戒:一戒殺;二戒盜;三戒婬;四戒妄言;五戒飲酒。這五戒外,尚有許多細目,男至二百五十戒,女至五百戒。總計釋迦在世,傳教閱四十九年,甚至天龍人鬼,並來聽法。後至拘屍那城圓寂,圓寂便是屍解的意思。或說他圓寂以後,複從棺中起坐,爲母說法,待至說畢,忽空中現出三昧火,把棺焚去,本ti化作丈六金身,湧起七尺圓光,頂上肉髻,光明透徹,眉間有白毫,毫中空右旋,宛轉如琉璃筒,俄而不見。語太荒唐,不足聽信。弟子大迦葉與阿難等五百余人,追述遺緒,輯成經典十二部,嗣是輾轉流傳,漸及西域。惟中guo在秦漢以前,未聞有佛教名目,武帝時始攜入金人,才有佛像。哀帝元壽元年,西域大月氏guo,使伊存至長安,能誦佛經,博士弟子秦景憲,請他口授,語多費解,因此也不以爲意。至蔡愔秦景,奉了明帝诏令,出使天竺,經過了萬shui千山,飽嘗那朝風暮霧,方才到天竺guo,訪問僧徒。天竺人迷信佛教,僧侶甚多,聞有中guo使人到來,卻也歡迎得很,彼合掌,此拱手,雖是言語不通,尚覺主賓相洽;且有翻譯官互傳情意,更知中使奉命求經,于是取出經典,舉示二人。愔與景學問優長,在洛陽都城中,也好算是文人領袖,偏看到這種經典,字多不識,還曉得什麼經義?幸有沙門攝摩騰竺法蘭,略知中guo語言文字,與愔景二人講解,尚可模糊領略,十成中約曉一二成。沙門就是高僧別號,住居寺中,愔景與他盤桓多日,好似方外交一般,遂邀他同往中原,傳授道法。兩沙門也慾觀光,慨然允諾,遂繪就釋迦遺像,及佛經四十二章,用一白馬馱著,出寺就道。繞過西域,好容易得至洛陽,愔景入阙報命,並引入攝竺兩沙門,谒見明帝。兩沙門未習朝儀,奉旨得從guo俗,免拜跪禮,何必如此?

  惟呈上佛像佛經,由明帝粗閱大略。佛像與夢中金人,未必適符,但也不暇辨別異同。所有佛經四十二章只看了開卷數語,已是莫明其妙,急切不便索解,想總是玄理深沈。

  遂命就洛城雍門西偏,築造寺觀,供置佛像,即使攝竺兩沙門,作爲住持,就是馱經東來的白馬,亦留養寺中,取名爲白馬寺。寺內更造蘭臺石室,庋藏佛經,表明鄭重的意思。這便是佛經傳入中guo的權輿。表明眉目。明帝日理萬機,有什麼空閑工夫,研究那佛經奧義?王侯公卿以下,多半是不信佛道,當然不去顧問;只有楚王英身chu外藩,聞得佛經東來,意慾受教,特遣使入都,向二沙門訪求佛法。二沙門錄經相示,楚使亦茫乎若迷,不過將如何齋戒,如何拜祭,得了一些形式,返報楚王英。英遂照式持齋,依樣膜拜,在楚宮中供著佛像,朝夕頂禮,祈福禳災。適當永平八年,有诏令天下死罪,得入缣贖免。楚王英也遣郎中赍奉黃缣白绔三十匹,托魯相轉達朝廷。表文有雲:

  托在藩輔,過惡累積,歡喜大恩,奉送綿帛,以贖愆罪。

  明帝瞧著,很覺詫異。煞是奇怪。當即頒下複谕道:

  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爲誓,何嫌何疑?恐有悔吝,其將缣帛發還,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馔。特此報聞。伊蒲塞亦僧徒別名,語本天竺,桑門即沙門。

  楚王英接得複谕,頒示guo中,于是借信佛爲名,交通方士,創製金gui玉鶴,私刻文字,冒作祯祥。哪知後來竟求福得禍,化祥爲災,好好一位皇帝介弟,反弄得削藩奪爵,亡guo殺身。小子有詩歎道:

  無功無德也封王,只爲天潢屬雁行;

  我佛有靈甯助逆,貪心不足總遭殃。

  楚獄將起,先出了一種藩王逆案。慾知何人構逆,容待下回表明。

  ----------

  鄭衆出使匈奴,抗禮不屈,幸得tuo身南歸,是固可謂不辱使命者矣。明帝必慾令衆再往,是使之複入虎口,于guo無益,于身有害,無惑乎衆之一辭再辭也。況衆已具陳情迹,言之甚詳,而明帝猶未肯聽納,強迫忠臣于死地,果胡爲者?及召還系獄,嫉衆違命,微虜使言,則罪及忠臣,幾何不令志士短氣耶?明帝對于葯崧,慾自杖之,對于鄭衆,乃輕系之,雖其後聞言知悟,而度量之褊急,可以概見,蓋已不若乃父矣。洎乎夢見金人,即令蔡愔秦景等,萬裏西行,往求佛法,夫修齊平治之規,求諸古訓而已足,奚必乞靈于外族?就令佛家學說,亦有所長,究之畸人之偏身,未及王道之中庸,而明帝乃引而進之,反開後世無父無君之禍,是亦一名教罪人耳。邱瓊山之譏,豈刻論哉?

……

《後漢演義》第25回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26回”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後漢演義》第26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