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由小兒,失
由小兒。”這是元朝的伯顔,拒絕宋使的口頭語,本沒有甚麼秘谶,作爲依據。但到事後追憶起來,卻似有絕大的因果,隱伏在內。宋室的江山,是從周主宗訓
奪來。宗訓沖齡踐阼,曉得甚麼保
保家的法兒?而且周主繼後符氏,又是初入宮中,才爲
母,周世宗納符彥卿女爲後,後殂,複納其
,入宮才十日。所有宮廷大事,全然不曾接洽,陡然遇著大喪,整日裏把淚洗面,恨不隨世宗同去。可憐這青年嫠婦,黃口孤兒,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那殿前都點檢趙匡胤,便乘此起了異心,暗地裏聯絡將弁,托詞北征;陳橋變起,黃袍加身,居然自做皇帝,擁兵還朝。看官!你想七歲的小周王,二十多歲的周太後,無拳無勇,如何抵敵得住?眼見得由他播弄,驅往西宮,好好的半壁江山,霎時間被趙氏奪去。還說是甚麼禅讓,甚麼曆數,甚麼保全故主,甚麼坐鎮太平,彼歌功,此頌德,差不多似舜、禹複出,湯、文再生。中
史官之不值一錢,便是此等谏頌所累。
這時正當五季以降,亂臣賊子,搶攘數十年,得了一個逆取順守,彼善于此的主兒,百姓都快活得很,哪個去追究隱情?因此遠近歸附,好容易南收北撫,混一區夏,一番事情,兩番做成,這真叫作時來福辏,僥幸成功呢。偏是皇天有眼,看他傳到八九世,降下一個勁敵,把他河北一帶,先行奪去,仍然令他坐個小朝廷;康王南渡,又傳了八九世,元將伯顔,引兵渡江,勢如破竹,可巧南宋一線,剩了兩三個小孩子,今年立一個,明年被敵兵擄去,明年再立一個,不到兩年,又驚死了,遺下趙氏一塊肉,孤苦伶仃,流離海峤,勉勉強強的過了一年,徒落得崖山覆沒,帝子銷沈,就是文、陸、張幾個忠臣,做到力竭計窮,終歸無益,先後畢命,一死謝責。可見得果報昭彰,天道不爽。憑你如何巧計安排,做成一番掀天揭地的事業,到了子孫手裏,也有人看那祖宗的樣子,不是巧取,便是強奪,悖入悖出,總歸是無可逃避呢。爲世人作一棒喝,並非迷信之言。不過惡多善少,報應必速;善多惡少,報應較遲。試看朱溫、李存勗、石敬瑭、劉知遠、郭威等人,多半是婬凶暴虐,善不敵惡,自己雖然快志,子孫不免遭殃。忽而興,忽而亡,總計五季十三君,一古腦兒只四五十年,獨兩宋傳了十八主,共有三百二十年,這也由趙氏得以後,頗有幾種深仁厚澤,維系人心,不似那五季君主,一味強暴,所以曆世尚久,比兩漢只短數十年,比唐朝且長數十年,等到山窮
盡,方致滅亡,這卻是天意好善,格外優待呢!
小子閑覽宋史,每歎宋朝的善政,卻有數種:第一種,是整肅宮闱,沒有女禍;第二種,是抑製宦官,沒有奄禍;第三種,是睦好懿,沒有宗室禍;第四種,是防閑戚裏,沒有外戚禍;第五種,是罷典禁兵,沒有強藩禍,不但漢、唐未能相比,就是夏、商、周三代,恐怕還遜他一籌。但也有兩大誤
:北宋抑兵太過,外乏良將,南宋任賢不專,內乏良相。遼、金、元三
,疊起北方,屢爲邊患。當趙宋全盛的時候,還不能收複燕、雲十六州,後來
勢日衰,無人專阃,寇兵一入,如摧枯拉朽一般,今日失兩河,明日割三鎮,帝座一傾,主子被虜;到了南渡以後,殘喘苟延,已成弩末,稍稍出了幾員大將,又被那賊臣
相,多方牽製,有力沒
使,有志沒
行,風波亭上,冤獄構成,西子湖邊,騎驢歸去,大家心灰意懶,坐聽敗亡,沒奈何迎敵乞降,沒奈何蹈海殉
。說也可憐,兩宋三百二十年間,始終被夷狄所製,終弄到舉
授虜,寸土全無,彼時懲前毖後的趙太祖,哪裏防得到這般收場?其實是人有千算,天教一算,若非冥冥中有此主宰,那篡竊得來的
家,反好長久永遠,千年不敗,咳!天下豈有是理嗎?總冒一段,仍歸到篡竊之罪,筆大如椽,心細似發。看官不要笑我饒
,請看下文依次敘述,信而有征,才知小子是核實陳詞,並非妄加褒貶哩。稗官野乘,一同俯首。
且說後唐明宗天成二年,洛陽的夾馬營內,生下一個香孩兒,遠近傳爲異聞。什麼叫作香孩兒呢?相傳是兒初生,赤光繞空,並有一異香,圍裹兒
,經宿不散,因此叫作香孩兒。從異聞入手,下筆突兀。或謂後唐明宗李嗣源,繼阼以後,每夕在宮中焚香,向天拜祝,自言某本胡人,爲衆所推,暫承唐統,願天早生聖人,爲生民主,撥亂反正,混一中原。誰知他一片誠心,感格上蒼,誕生靈異,洛陽的香孩兒,便是將來的真命天子,生有異征,也是應有的預兆。香孩兒事見正史,雖或由史官谀頌,但崛起爲帝,傳統三百年,當非凡人可比。究竟這香孩兒姓甚名誰?看官聽著!便是宋太祖趙匡胤。畫龍點睛。他祖籍涿州,本是世代爲官,不同微賤。高祖名朓,曾受職唐朝,做過永清、文安、幽都的大令。曾祖名珽,曆官藩鎮,兼任禦史中丞。祖名敬,又做過營、薊、涿三州刺史。父名弘殷,少骁勇,善騎射,後唐莊宗時,曾留典禁軍,娶妻杜氏,系定州安喜縣人,治家嚴毅,頗有禮法,第一胎便生一男,取名匡濟,不幸夭逝,第二胎複生一男,就是這個香孩兒。香孩兒
有金
,數日不變,難道是羅漢投胎?到了長大起來,容貌雄偉,
情豪爽,大家目爲英器。乃父弘殷,曆後唐、後晉二朝,未嘗失職。香孩兒趙匡胤,出入營中,專喜騎馬,複好射箭,有時弘殷出征,匡胤侍母在家,無所事事,辄以騎射爲戲。母杜氏勸他讀書,匡胤奮然道:“治世用文,亂世用武,現在世事擾亂,兵戈未靖,兒願娴習武事,留待後用,他日有機可乘,得能安邦定
,才算出人頭地,不至虛過一生呢。”人生不可無志,請看宋太祖自負語。杜氏笑道:“但願兒能繼承祖業,毋玷門楣,便算幸事,還想甚麼大功名,大事業哩!”匡胤道:“唐太宗李世民,也不過一將門之子,爲什麼化家爲
,造成帝業?兒雖不才,亦想與他相似,轟轟烈烈做個大丈夫,母
以爲可好麼?”杜氏怒道:“你不要信口胡說!世上說大話的人,往往後來沒用,我不願聽你瞎鬧,你還是讀書去罷!”匡胤見母
動怒,才不敢多嘴,默然退出。
怎奈天好動,不喜靜居,往往乘隙出遊,與鄰裏少年,馳馬角射,大家多賽他不過,免不得有妒害的心思。一日,有少年某牽一惡馬,來訪匡胤,湊巧匡胤出來,見了少年,卻是平素往來,互相熟識,立談數語,便問他牽馬何事?少年答道:“這馬雄壯得很,只是沒人能騎,我想你有駕馭才,或尚能馳騁一番,所以特來請教。”匡胤將馬一瞧,黃鬃黑鬣,並沒有什麼奇異,不過馬身較……
宋史演義第01回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